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40、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代替武将任地方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1、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从中可以得出的教训是 A、改革过程中要善于用人 B、改革必须大刀阔斧,冲破阻力 C、改革要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D、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 42、《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度 B、设置刺史 C、实行一省制 D、实行行省制度 43、元朝行使宰相职权的政府机构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枢密院 D、宣政院 44、明代在省级最高行政机构专门设有负责监察的机构是 A、都察院 B、监察御史 C、“科道” D、按察使司 45、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46、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政治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全部都有统一规范 47、关于明清时期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明太祖时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B、明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决策机构 C、票拟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D、清初时与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存 48、春联是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春联制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期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49、据说明太祖曾写诗描述自己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设 A、选拔翰林官员入值文渊阁 B、设置殿阁大学士备顾问 C、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5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 D、清朝设置军机处 51、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52、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D、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53、清代的一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 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奉旨承办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宰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大臣的权力日益膨胀 54、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是在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 A、唐太宗 B、 宋太祖 C、明太祖 D、雍正帝 55、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