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樟树中学2013届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在诸神中祖先神最为尊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商朝社会弥漫着神秘色彩 ②对后世形成的宗法制有一定的影响 ③祭祖现象可能已经存在 ④王权必须依附于神权才能维护统治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同居共食,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宗法制 3.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 A.夏商周三代统治的时间都不长 B.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完全不同 C.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毫无共同之处 D.夏商周三代的主要制度是相沿袭的 4.山东省的“富民兴鲁”政策深得民心,齐鲁大地在改革开放中崛起。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这一称谓来源于 A.山东半岛自然地理特征 B.宗法制下嫡长子的族姓 C.母系氏族公社母系的族姓 D.西周的分封制 5.《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透视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 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 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 6.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8.《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说明秦朝采取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世袭制 9.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南海郡辖番禹、四会、龙川、博罗四县,郡所设在番禹(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 .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10.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 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下列哪一说法符合贾谊这一主张 A. 继承周朝的分封制 B .汉初分封同姓诸侯 C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 .汉武帝设立中朝 11.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12.有人在评论某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时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13.政论家认为,唐宋以来,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这主要是因为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B.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D.尚书台掌管军国大事 14.唐朝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C.尚书省 D.参知政事 1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其积极作用主要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削弱了专制皇权 C.通过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D.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16.胡锦涛曾在院士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坚持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和完善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主要是指其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②扩大了选拔官吏的来源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加强了思想控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