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综合题(共40分) 31.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慎“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的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财也收了,行政收了”的措施(6分)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6分) 32.(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乒嗣君并不许立及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勃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学士)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者,谯让随之矣。众阁臣无不揣揣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在制度设置上的看法(4分)。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2分)为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2分)其理由是什么? (用材料中的话回答。)(4分) (3)根据材料三,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 (2分)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阁臣“无不揣揣惧者”? (2分)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2分)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和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z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3届高一第一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 答案CDDDBBDBDCDDBBC 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BDDDADCCCDABBDB 二.综合题(共40分) 31题(16分) (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此项工程兴建的报告,门下省审议此项报告,尚书省将其兴建计划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4分) (2)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或答地方赋税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也可得分。)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监督(6分) (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只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6分) 32题(24分) (1)看法:唐太宗认为应由宰相协助管理全国事务,这样可以减少决策失误。(4分) 没有矛盾(2分)因为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2分) (2) 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2分) 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睡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4分) (3) 机构: 内阁。(2分)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2分) (4)职能: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2分) 反映: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