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答案:(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理解 一.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中,优先发展的是-----------------------( ) A.轻工业 B.重工业 C.军事工业 D.机械制造业 答案: B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关系是-----------------------------------( ) A.两者之间无内在联系 B.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商品粮 C.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 D.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的飞速发展 答案:B 3.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 ) A.先发展轻工业,再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答案: C 4. 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 ) A 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 . D 到1937年差本实现 答案:D 5.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答案:B 二.农业集体化的弊端 1.关于新经济政策中的农业政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对比,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利于农业的发展 B.两者都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两项政策具有连续性 D.在当时部分地恢复私有更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答案:D 2.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农民大量屠宰牲畜 B.自然灾害 C.推广机械化生产,不需要牲畜 D.农业集体化采用行政、暴力等手段,违背了农民的意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