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知识演练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回答1~3题。 1.“井田”与“私田”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所有权 B.耕作方式 C.使用权 D.赋税形式 【解析】 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而私田制是封建性质的土地私有制,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所有权不同。 【答案】 A 2.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 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 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 C.国家把土地分配给皇室和官僚地主 D.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而逐渐瓦解。 【答案】 D 3.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其目的不包括( ) A.确定土地所有权 B.掌握全国的耕地数目 C.保证田赋足额征收 D.限制土地兼并 【解析】 丈量全国土地,清查土地的实有亩数,但并不限制土地占有数,所以不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只是为了防止土地占有者隐瞒地产,保证国家的税收。 【答案】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贯穿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它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回答4~6题。 4.《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封建地租重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繁荣 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实质”,C项表述的内容,与题干内容意义相反,A、D两项则是B项的表现。 【答案】 B 5.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价错误的是( )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D.使小农经济解体 【解析】 “重农抑商”有利于农业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D 6.清朝时,地主商人“以末敛财,以本守之”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农民贫困,缺乏购买力 B.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C.手工工场规模受到限制 D.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解析】 地主商人将赚取的钱财用来买房置地,使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答案】 B 7.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及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思想继续盛行( ) ①反映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②反映了小生产的要求 ③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明清时期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它的一些政治、经济政策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如重农抑商政策就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③不正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