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农村的生产关系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31.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中国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32. 1973年,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其主要原因是( ) 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B、党中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 C、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并采取有效措施 D、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了国民经济 33.“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34.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增强企业活力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5.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 ①中共十二大召开 ②中共十三大召开 ③邓小平南方谈话 ④中共十四大召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6. 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 37.我国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经济特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镇 II卷 二、非选择题:(1小题,共13分) 答到答案页历史相应部分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912一191960013000751625 材料三: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材料四: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古代何种经济形式?(1分)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2分) (2)读材料二,分析1912年——1919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