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答在答卷纸上,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考试号填写清楚。 第I卷(选择题 共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冉耕是鲁人,司马耕是宋人。这能够作为下列哪个结论的证据 A.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B.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制农具 C.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D.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铁制农具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它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3.黄梅戏《天仙配》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有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生产目的是为满足自家基本需要 ④具有必要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它各项的是 A.杜诗水排 B.高转筒车 C.马钧翻车 D.风力水车 5.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 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6.“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青铜器 B.丝绸 C.铁器 D.瓷器 7.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8.“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 ‘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 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西汉长安 B.唐朝前期洛阳 C.北宋开封 D.南宋临安 9.明清时期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其中最著名的有 A.徽商与川商 B.徽商与晋商 C.粤商与晋商 D.徽商与京商 10.汤姆同学惊奇地发现:欧洲的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大洋洲有新西兰(New Zealand),荷兰有西兰省(Zealand);美国有新奥尔良(New Orleans),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你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合理解释是 A.地理形势相同 B.殖民活动影响 C.关系世代友好 D.文化传统相同 11.《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B.机器的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D.生产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分工 12.下图反映了从1801年至1851年的50年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的加强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自由主义的推行 D.工业化的开展 13.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 14.“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 间传遍世界……。”请判断这样的生活最早应出现在 A.文艺复兴时期 B.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果你生活在美国,那么就可以①乘坐火车外出旅游 ②坐着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③看到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④有事情与朋友联系可以打电话 ⑤通 过互联网与同学聊天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6. 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正确的顺序是 ①科学理论有重大突破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 ③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④帝国主义形成 ⑤垄断组织产生 ⑥世界被瓜分完毕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②⑤③⑥④ D.②①③⑤⑥④ 17.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东南沿海许多以纺织为业的乡村,也受到很大冲击,已无棉可纺,无布可织。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中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