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1.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立了市场改革的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32.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主要表现为 A.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D.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33.唐朝时期的“柜坊”的职能是 A.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B.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C.管理市场的物价和税收 D.负责皇家物资的采购 34.“全国城镇到处建起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炼钢,人们毁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这一现象 A.导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B.一举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符合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 3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引进外资 B.改造设备 C.股份制改造 D.增强企业活力 36.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37. 中国古人以“社稷”指代国家。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重视祭祀 B.土地是最重要的财富 C.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D.粮食结构以谷物为主 38.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39. 古代工匠对高超生产技术或技艺的继承,往往实行“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制。以下对这一规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证工匠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B.易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 C.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D. 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 40. 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 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第二卷 4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7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2和1914年各国在华投资简表(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美国 1902 264.4 97.8 171.3 246.2 27.0 1914 602.7 195.9 278.1 281.6 59.3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欧战期间,日人在山东及津沪等地,增设的工厂甚多,青岛德人之工厂全为日人所占有。但就青岛及山东之日人工厂而论,为数已139家,资本皆极为雄厚。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