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0分)材料一:余志森认为,“1787年美国宪法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场主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残酷统治的根本大法”,它在无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没有废止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等方面,较之《独立宣言》是一种倒退。 材料二:刘祚昌先生对美国宪法的保守性和民主要素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三权分立本来是保守派为了限制人民权力而设置的体制,但相互制衡也“可以防止出现独裁或暴政,可以保障资产阶级民主”,美国宪法虽然加强了中央权力,但也把相当多的权力留给各州,从而“保障了人民自由及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此外,确立共和制,实行民选政府制度,由文官政府控制军权,规定宪法修改程序等民主要素也都显示了这部宪法的进步性。 材料三:宋子海认为,1787年美国宪法确定的“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在美国实行法制,比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要进步得多,根据1787年宪法而建立的联邦制,加强了集中统一,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宪法保留了南部种植园奴隶制,未给印第安人公民权,妇女没有选举权,这较之《独立宣言》是一种退步。宪法在本质上是巩固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是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服务的,是剥削与压迫劳动人民的武器 材料四:陆镜生认为,美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关于宪法修正案的规定,也反映了对民意的重视。宪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同时,他指出,宪法没有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同《独立宣言》相比是一个倒退,“当时占美国人口35%的印第安人、契约奴仆和黑奴,还有占人口50%的妇女事实上都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宪法还保留了种植园奴隶制,这都反映出宪法“反人民和反民主的一面” ——以上材料均引自《莲山课件网》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上述四段材料中,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对1787美国宪法持批评否定的态度。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对1787美国宪法持赞扬肯定的态度。材料三、材料四的主要观点是对1787美国宪法持辨证的看法,认为它既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也有较强的阶级局限性。 你赞成哪一种思想倾向?请说说你的理由。 3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代表顾维均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应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应予以变更。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日本代表宣称:胶州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为日本领属,而且中日对于胶州湾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美国代表提出:中日先于1915年就山东问题订约换文,191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约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须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两项解决办法:或按照中日协定条件,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宗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