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深陷旧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仍然实行集体农庄 D. 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34.以下关于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是在新经济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的情况下进行的 B.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 C.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心放在工业 D.戈尔巴乔夫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35.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个伟大人物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即列宁在苏俄采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 B.都符合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C.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回答24——30 题 36.二战后,美国财政部长曾得意的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与此有关的历史现象主要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世界银行的建立 C.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37.下列事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欧盟正式成立②世贸组织的建立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④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A.②④③①B.①②③④C.②④①③D.④①③② 38.下列各项中,具有向相关国家提供贷款以稳定汇率的职能的国际组织是: 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39. 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世界贸易组织于2009年2月9日召集各成员国举行特别会议。这次会议的议题最可能是: A.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B.着力推进区域政治与经济一体化 C.致力于保护成员国的民族产业D.促进各国市场开放,推动贸易自由化 40.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 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B. 全球化的本质是西化 C.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共40分) 41.(16分)有人说,如果不懂农业,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中国以农立国,直到现在,农业,农村,农民仍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四: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五:凤阳,到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 ---- 80年代凤阳花鼓词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什么?(1分)为保证其发展,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1分)试谈这一政策对即将步入近代的中国造成了哪些消极后果?(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1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那一历史事件?(2分) (4)材料四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1分)简要分析它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2分) (5)料一中说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其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从凤阳开始的改革有什么重大影响?(2分) 42.(13分)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15世纪末16世纪初这种状态发生改变,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