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 一 历 史 试 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II卷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考试结束后,只交回II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古代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井渠 2.下图所示的工具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其用途是 A.直接用来冶铁的工具 B.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C.灌溉工具 D.播种工具 3.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反映了盛唐时期 A.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B.政府向全国推销白瓷产品 C.唐朝白瓷生产技术已经成熟D.邢窑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 4.《清明上河图》(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A.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 B.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 C.驼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 D.城内有很多徽商会馆 5.中国古代的乡村集市称为“草市”,“草市”的特征有 ①远离城镇 ②分布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 ③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④不受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史记》记载: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这表明中国古代商业 A.长期停滞不前 B.虽受官府压抑但仍有发展 C.一直非常发达 D.基本不受政府政策的影响 7.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 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8.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造成这种现象原因不包括 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各地自由经商 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 D.中国关税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 9.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下列民族工业出现于上海的是 A.陈启源的继昌隆缫丝厂 B.张謇的大生纱厂 C.方举赞的发昌机器厂 D.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 10. 1866年创办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俱用华人”,但其自身的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发动机系英国人造”。后来,它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它的发展历程说明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得到了独立发展 C.外国企业在华拥有优势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困难重重 11.下图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图,其发展高潮大概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民国初期 C.国民政府前十年 D.抗战时期 1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三座大山”是指 ①外国资本主义 ②本国封建主义 ③本国官僚资本主义 ④封建自然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从超英赶美到坚定改革开放》中写道:“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是指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 C.国民经济的恢复 D.“大跃进”运动 14.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