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59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社会贫富差别的扩大B.工人运动的兴起 C.经济危机的发生D.垄断现象的出现 A.科技落后的制约 B.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C.官僚资本的垄断 D.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 22.1932年.天津一家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天津地处沿海,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D.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23. 嘉兴民丰纸厂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民族企业,其发展过程反映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缩影。1948年,民丰账面资金一度达到480亿元,但其生产经营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出现这种奇怪的经营状况的最直接原因是 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 C.官僚资本经济控制 D.美国商品大量涌入 24. 有人认为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新中国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 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③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各项任务 ④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普遍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这一变化缘自 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 ④农业合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6.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途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此后,我国经济改革的新举措是 A.实行政企分开的经济管理体制 B.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C.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D.克服分配体制中的平均主义弊端 27.2008年,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 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 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 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28.“建国60年,前30年高举旗帜,中国软实力高于硬实力;后30年韬光养晦,中国的硬实力高于软实力。”后30年中国“硬实力”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A.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五年计划” B.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 C.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建设道路 D.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9.“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人世全面融人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这里的三个历史节奏不包括 A.中共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探索 B.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D.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0. 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 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②和“雄起”。其中①、②两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 A、西部开发、解放思想 B、入世、市场经济 C、对外开放、大国崛起 D、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31(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 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