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龚自珍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26.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 )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27.称谓的变化能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殊为共和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民国之初的这种变化是由于( ) ①西方思想的影响 ②封建制度的结束 ③五四运动的洗礼 ④民国政府的提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8.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思想不包括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D.“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29.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30.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当时提倡“这两位先生”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 ) ①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 ②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④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31题10分,32题30分,共40分) 31. (10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5、16世纪,世界开始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这一时期哪些重大活动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2分)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影响下,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有哪些重大变化?(6分) (3)19世纪中期至20 世纪初期,世界联系的密切程度明显加深,其原因和主要表现是什么? (2分) 32.(30分) 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不断改变世界面貌和人们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3分) 材料二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2)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2分) 材料三 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施复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