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4分)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6分)《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6分)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4分)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案】(1)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 (2)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 (3)国家立法 (4)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抢先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点拨】(1)从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民生活极端困难;总统关心民众的生活。从这些信息中即可组织答案。 (2)所谓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律规定对社会成员在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维持劳动力再生产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 度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内在稳定器”,只有做好社会保障,才能缓和矛盾,稳定秩序,促进经济的发展。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来回答此问。 (3)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形成为一种制度,有利于长期稳定局面的形成。 (4)此问为开放性试题,不论答哪种观点,只要理由充分即可。例如,要体现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就必然要强调国家立法的形式 28.(2010高考广东文综39题)(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 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材料二: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9分) (3)在当代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中,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对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7分) 【答案】 (1)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在贸易保护政策下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经过工业革命,英国的竞争力增强,采取贸易自由政策。(8分) (2)低—高—低。低—高的原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高—低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提高;倡导自由贸易。(9分) (3)①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3分) ②本小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4分) 【点拨】 29.(2008年江苏高考23题)(14分)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答案】 (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 必须因时而变。 【点拨】 该题不回避今年热点“改革开放三十年”,主要考察了经济危机、斯大林体制、罗斯福新政、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知识点,难度系数中等难度。第(4)问相对较难。 30.(2008年上海高考B17题) 1934年,一位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创造了福利国家的概念。到1948年,英国宣布全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建成福利国家。 问题:(7分) (1)英国“福利国家”可能借鉴了哪些国家的实践经验?(2分) (2)英国“福利国家”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3分) (3)你如何评价英国“福利国家”的政策?(2分) 【答案】 (1)德国俾斯麦的《疾病保障法》,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法》 (2)内容:在教育、健康、住房、失业、退休等方面全面实行社会保障(或答人人享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利);特征:社会保障的全面性;实现所有居民各种不同的保障需求。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从正面看: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对英国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以后其他国家实行社会保障政策提供借鉴和模式,消灭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负面看:加重国家的负担,影响了经济发展。 【点拨】17题考察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借鉴了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建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该题主要以福利制度为切入点,考察福利制度的内容和特征、评价。最后一问评价主要从正反两方面回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