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材料二说明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出现这样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什么?(5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据统计,美国福特汽车主要部件生产商分布于美、欧、亚三大洲20多个国家,美国制造的波音777飞机,由450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除自制外,还有来自6个国家的2万家企业制造。日本丰田汽车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但汽车零部件大多数并非日本国产,而是来自20多个国家的160家工厂,汽车轮胎等产品甚至是马来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由于生产成本低于国外同等企业,而质量和售后服务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销售状况一直呈上升态势。 请回答:材料中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简要说明其历史过程及根源。(15分) 23.有人说:“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对待全球化?(15分) 解题技巧示例 1.“欧洲经济共同体”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欧洲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B.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C.对美国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D.形成了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解题技巧】这是一道逆向思维选择题。B项是明显的错误说法,也就是题目的答案。“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本身就是错误的。从语法上讲,这样绝对的肯定或者否定都不符合历史思维的规律,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是历史思维的特点。从逻辑上讲,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不可能消除。同学们在做这样习题的时候,只要找到这样的句式,我们都会认为选择项本身就是错误的。选择项本身的错误当然就不可能正确描述历史问题。 2.《布雷顿森林协定》最早的倡导国不包括 A.苏联B.美国C.中国D.新加坡 【解题技巧】这是一道考察历史知识记忆的题,反映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一般这样的题目都属于简单题。可是许多同学经常在不该丢分的时候丢分。本题中苏联、美国、中国都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字国,当然是最早的倡导者。这个问题教材表述非常清楚。可是许多人记不住教材内容,就开始猜答案,对答案的猜测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其他的信息源。本题中新加坡在二战结束后才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当然不会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最早的倡导国。可是许多人把答案进行分类,认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的同学认为中国是最落后的国家。这样的答题思路既不联系教材,又没有联系题目题干,只是胡乱猜测,当然就容易出错。历史知识是联系的,联系的记忆效果最好,历史知识的迁移也需要史实的依托。 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请你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解题技巧】材料问答题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历史考试中。我们做好问答题,首先要清楚问题的逻辑,明确回答问题的思路。本题实际上包含三个小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对三个小问题分别思考,回答就会明确问题本身的逻辑和答题思路。 【参考答案】①机遇: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②国内的一些产品、企业、产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③影响: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A3.A4.A5.A6.B7.C8.B9.C10.B11.D12.A13.D14.C15.B16.C17.A18.A19.B20.C 二、非选择题 21.(1)机遇:引进资本、技术,迅速实现现代化。挑战: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产生的根源是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主导和支配的地位。 22.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开始形成一个整体,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一过程在不断加快,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特别是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23.我们今天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种历史的潮流,我们不能抵制全球化。但它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是“双刃剑”,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发展中国家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