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是一种直接民主制,雅典民主的局限主要是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和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奴隶 主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因此可以看出,D项更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希腊民主的本 质 ,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希腊民主本质上是奴隶主性质的民主,广大奴隶毫无民主权力,故D项正确,ABC未涉及到这一本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20.(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6题)(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 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 )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 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 【答案】 (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3)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消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拨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 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 【点拨】本题以科举制为切入点,考察中国选官制度与雅典民主制。第(1)问,从材料卢商的仕途案例的信息的可以看出当时实行了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是取代了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顾平时所学科举制度社会政治方面的 作用就可以了作答。第(2)问,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 “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可以从原来的权力来源和分配,参与权力群体的扩大角度作答,进步作用回顾梭伦改革措施的作用影响来作答。第(3)问,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要从两者所处的社会性质,选拔人才的目的、对象、标准,政体等角度作答,注意规范答题,分前者和后者。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可从双方制度实行之后的行为差异来寻找答案。主要从两种制度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念、人生观的不同的角度作答。 21.(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34题)两张判决书 在古巴比伦和古罗马,法官对同一案件的判决会大相径庭。 问题:(8分) (1)这两份判决分别依据下列哪部法律?(2分) ①《民法大全》 ②《汉穆拉比法典》 判决一: 判决二: (2)以今日之见,你觉得哪种判决较合理?说出你的理由。(6分) 【答案】 (1)\ 答案1:填写正确的序号。(2分) •判决一:②;判决二:① 其他答案。(0分) (2) 答案l:给出判断,并能从材料中提炼理由。(6分) 判决二合理。其一,新房是乙建造的,同乙之子无关,法官严守“罪行不能继承”的原则;其二,在乙未做自辩前,法官严守证据原则。视其无罪。这反映了讲理性、重证据的法治精神。 判决二合理。判决一依据同态复仇将乙之子处死,不如判决二重视人的基本权利。此外,判决一在断案时也不如判决二那样重视证据。以今日的眼光来看,依据理性的原则而不是习俗更加符合法治精神。 答案2:给出判断,并就案情本身进行分析。(3分) 判决二合理。新房是乙建造的,同乙之子无关,况且新房倒塌也不一定是乙的错误。 答案3:绐出判断,但未结合具体材料陈述理由。(1分) 判决二合理。它反映了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其他答案:只作判断而无理由或理由不符合题意。(0)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中,需了解两部法律的基本内容和规定。第二问中,论证哪种判决较合理,应首先给出自己的判断,然后阐明理由。注意,阐释理由应充分,有事实依据,有法律依据,表述科学、准确。本题以法律为切入点,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趋势,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准确分析理解的能力。第(1)题,通过材料可知判决一实行“同态复仇”,较为野蛮《汉穆拉比法典》,应为;判决二体现了理性色彩,《民法大全》。第(2)题,从今天的角度看其判决二比较合理,其原因可以从“罪行不能继承”、 严守证据、重视人的基本权利等角度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