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中国粮食产量统计表(万吨) 1952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61年1962年1984年1990年 1639219595200001700014750160004071243500 材料三 从1958年夏季开始,只短短几个月时间,全国七十四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二万六千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民有一亿二千多万户,占全国各民族总农户的99%以上。 当时,提出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完成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快的三四年,慢的五六年,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遥远将来的事情。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式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穷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展开了叫“生产责任制”某些尝试……1983年,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灭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什么政策进行了修正?(1分)请分析指出这一修正的实质和特征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1958-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的原因。(2分) (4)材料一和材料四反映的问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由此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4分) 33.(1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后,各大洲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19世纪50—60年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0世纪初,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成型。到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它已变成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真正的世界大市场。 材料二 “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 材料三 现代世界的经济现象 海地人用泥土做饼充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导致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三个重要史实。(3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4分) (3)材料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什么现象?(2分)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4分) 2010-2011学年抚顺市六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历史答案 第I卷 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30道题,每题2分,共计60分)第Ⅱ卷(40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第31题13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3分, 满分40分): 31、(1)出现了雇佣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2分) (2)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分)影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了中国的封闭落后。(4分) (3)特征:出现短暂春天。(2分) 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32、(1)战国共产主义政策。(1分)实质和特征:生产关系局部调整;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商品经济及具有剥削性质的租佃、雇佣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分) (2)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 (3)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或者:农村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4)共同之处:都依据实际情况对生产关系作出调整,有创新并取得良好效果。(2分)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和艰巨的,共产党人应从实际出发纠正自己的错误,找到正确的道路;制定政策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4分) 33、(1)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3分) (2)克林顿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分)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造成贫富悬殊,要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2分) (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发达国家拥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重视科技,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分,围绕上述几点,意思相近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