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 第一学期期末 高一历史考试试题 本试卷共页,共5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纸密封线内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作答,考试结束后只需交回答题纸。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宗法制 D.禅让制 2、《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 ) 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宗法制 D.禅让制 3、假设你是中国秦朝时期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 B.“郡县制”与“元首制”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 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龙生龙,凤生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6、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7、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 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 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8、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C.内阁掌握国家军政大权 D.封建制度的基础开始瓦解 9、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 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质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10、辩论是雅典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民大会只是辩论场所,不作出决策 B.辩论是公民行使自己权力的重要方式 C.公民大会辩论客观上促进文化发展 D.辩论的氛围益于苏格拉底等大师的成长 11、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①是一部由贵族、平民两个阶层共同接受的成文法典 ②把贵族压迫的隐蔽特权变成了受法律约束 ③体现了贵族的妥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平民 ④体现出法律的均衡和约束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D.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12、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留给后人最持久的遗产,最初是从习惯法发展而来,但罗马法更重要的是成文法。要研究罗马习惯法首选的历史文献是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13、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罗马法合乎 逻辑的演变过程是 A.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法 B.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C.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 14、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15、1787年宪法是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要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 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6、英国革命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的成功标志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