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始皇为了做到“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重大创新?(4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4分)联系唐朝中央机构设置的有关知识,比较唐朝与秦朝的变化,说明变化趋势。(4分)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2分)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材料二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2分)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5分)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分)材料二民谣反映了什么弊端?(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6分) 河北正定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一第一次考试 历史答案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 答案CDABDABDCDBCDAC 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BCADDACDBADCABA 31.(1)创新:开创皇帝制度,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6分) 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4分) (2)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此项工程兴建的报告,门下省审议此项报告,尚书省将其兴建计划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4分) 趋势: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分) (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2分)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2分) 32.(1)方式:世袭。(2分) 原因:宗法氏族的衰落;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5分) (2)制度:察举制度(2分);方式:推荐。(2分) 弊端:察举制在东汉时期被豪强地主把持,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已经选拔不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人才。(3分) (3)影响:弘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6分,答出三点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