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上册10月月考测试题(含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15.“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①初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②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参与国事决策 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7. 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辰刻(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即1841年5月30 日),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该记载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反洋教斗争
    18. 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使这位诗人感到愤闷的历史事件是
    A.火烧圆明园B.清政府割让台湾
    C.八国联军侵华 D.国民党败退台湾
    19.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 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被迫对中国做有限的让步 D.维护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的权威
    20. 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 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 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 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给与日本巨额赔款
    21.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B. 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 D. 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22. “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的时间最早可能是在
    A.1931年 B.1936年 C.1938年 D.1939年
    23.七七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 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B. 中国军队首次对日作战
    C. 中国开始了神圣的全民族抗战 D. 中日民族矛盾成主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25. 美国记者谈到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他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共两党正式组建联合政府 B.蒋介石获释并重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6. 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几幅图片,综合这几幅图片,以下说法最恰当的是
    上海守军抗击日军 百团大战纪念碑 民兵大摆地雷阵 回民支队在训练
    A.抗日战争是一场国际战争 B.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始终是抗战的主要力量
    C.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D.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始终积极组织抗战
    27. 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 “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日撰写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28.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一败一成,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同 B.两次战争发生时的国际环境不同
    C.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领导力量不同 D.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军队的装备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