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本题以图片资料为切入点,考查概括、分析、比较等方面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第(1)问主要考查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的区别,结合所学可轻易得出。第(2)问主要考查分析比较能力,结合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即可解决问题。第(3)问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近代工业发展的六大条件(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环境、资源)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1)由传统手工业向近代机器工业生产转变。官办企业和私有企业。 (2)近代工业企业数量增多;工业生产领域扩展,以轻工业为主;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向周边区域发展的分布格局。 (3)这里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明清时期城镇发展,人口集中,交通发达,地理条件优越;近代通商口岸被迫开放,自然经济解体相对较早;近代洋务企业、外商企业、民族工业最早在这里创办,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附:课内答疑站 一、学习思考 1.为什么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和其他封建剥削?(教材P35) 提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近代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获利较少,还远远不如地租和其他封建剥削所赚取的利益大。因此,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和其他封建剥削。 2.你认为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对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教材P36) 提示:这次币制改革不仅是中国货币形式上的一种进步,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而且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法币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外汇价格得到稳定,也使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全国的金融控制,增强了统治力量。 3.有人认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新的“二十一条”,你同意吗?(教材P37) 提示:同意。 两个条约都是帝国主义妄图置中国于其统治之下的不平等条约。 1915年,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北洋政府提出的。企图利用欧洲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顾及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的有利时机,实现它对中国的独占。由于全国人民的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行。 1946年11月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是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外交上全面倒向美国的标志;同时也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用它急剧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妄图实现对中国的独占统治的反映。 两个不平等条约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二、自我测评(教材P38) 1.为什么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会陷入困境? 提示:随着法币流通范围的扩大,物价曾一度猛跌,许多工厂的产品销不出去,但是开支并不减少,造成生产困难。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又一个原因,它们依靠其独占国家的权力极力压迫民族工业。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抗战胜利以后,民族工业大量使用进口原料,美国等国的商品涌入,造成了中国外贸的大量入超。 2.根据以下内容,谈一谈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提示: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显著的。他们执著地从事经济事业,能够更好地抓住机遇,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利润;他们思想开放、不拘陈规、思维敏锐,能够及时学习和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具有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在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他们锐意改革,敢于革除陈规陋习,使企业内部组织更加趋于合理化。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38) 阅读材料并讨论:有人认为在早期工业化阶段,可以牺牲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利益,以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这种观点对不对?在破败的旧中国,能实现工业化吗? 提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一方面,农业、农村和农民对工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发达的农业、富裕的农村和农民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和产品销售市场,还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衰败的农业、破落的农村和贫困的农民又对工业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他们无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原材料和劳动力。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摧残,使得中国农村的经济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农民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在朝不保夕的艰苦困境中,不用说消费工业品,就连生存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因此,在如此破败的旧中国,是无法实现工业化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