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 B.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头上”主要是指剪辫,“脚上”是指废止缠足。 2.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 ) 解析:选B。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典型民居,山西乔家大院和福建土楼分别体现了典型地方特色。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随着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3.《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社会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可联系所学知识的相关内容,运用排除法。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 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比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解析:选B。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可知,作者认为传统服饰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5.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 (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不难发现,“南清志士”对缠足、“女子无才便是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传统习俗和观念发出了挑战,这是民主、平等思想的具体体现。近代中国倡导民主、平等思想的重大运动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答案:(1)破除缠足陋习;提倡女性学文化;摒弃旧式结婚礼俗;婚姻自主。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选C。A、B分别反映的是婚姻习俗、服饰的变化;D反映的是不缠足;而C是指“长辫保留,满口文言文”,不属于民国初年的社会风尚。 2.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上海外滩西侧各种欧式风格建筑群,形成于近代,是上海百年历史的缩影。这表明近代上海的突出特点是( ) A.殖民主义色彩浓厚 B.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崇尚西方建筑文化 D.国际文化交流活跃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上海外滩西侧的欧式风格建筑群是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而建立的,所以建筑群体现出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