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选D。由图中信息可知,发展最快的时期是1989~1997年。这一阶段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A项“工业改造”的实行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项是指建国初期;C项指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政策,均不符合题目要求。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文革时,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加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公斤。80年代,凤阳人又编出新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材料2: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3:江苏江阴县华西村被誉为“中国第一村”。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创村庄上市的先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2005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100万元。2008年10月,华西村首届国际旅游节,邀请到了400多位各国使节和130多家海内外媒体。在华西村的发展中,发展乡镇企业是根本,“一分五统”是保障。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1中安徽凤阳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两种不同的景象? (2)试述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生产责任制”对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3)根据材料3你认为与传统的农村经济相比,华西村的经济呈现哪些新特点?华西村的致富对我们有何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第(1)问把握“改革鼓点先敲响”,来分析经济改革前后的变化。第(2)问有利方面可从经济模式的转变,推动城镇化等方面分析、归纳;不利方面从规模小、不利于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加以说明。第(3)问华西村的新特点应从材料中寻找知识点,总结出发展乡镇企业、开发旅游业、股票、农业集体化等特点,启示要结合材料得出。 答案:(1)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平均主义的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有利:“生产责任制”打破了大集体僵化的经济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不利:家庭为基础的“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不利于农业专业化、现代化发展。(此题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3)新特点:发展乡镇企业;开发旅游业;跻身金融股票市场;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启示: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科学统筹,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共同致富等。 附:课内答疑站 探究与思考(教材P44)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2.管理体制方面,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拥有自主权;所有制方面:由单一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方面:平均主义分配制度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在社会主义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