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选D。注意题干中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相适应 B.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C.是对农村土地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D.是我国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透彻理解,其中“对农村土地所有制的重大变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都有较强的干扰性,关键在于把握其含义,认识到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无绝对对应关系。 3.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的这段谈话( ) A.是邓小平理论开端的标志 B.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进程 解析:选B。通过材料可以判断这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4.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的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种情况说明( ) A.私营工商业在国有经济指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B.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企业自主权得到扩大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题干中强调的是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计划管理的商品、计划供应的出口商品的减少,这说明我国经济管理模式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宏观管理模式转化。私营工商业的恢复与发展是在建国后,排除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1985~1987年我国还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符合题干的是D。 5.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这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材料2: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请回答: (1)材料1预示着中国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 (2)材料2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3)简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理解。解答本题先要分析材料1的主题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材料2的主题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审清题意,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1)家庭承包责任制。 (2)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转变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3)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②使得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效益显著提高。③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有了大幅度提高,顺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④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这是( ) A.由中共的政党性质决定的 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D.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 解析:选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