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一议:20世纪70年代初期,新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我的思路: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在1971午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国家实力、外交政策、国际关系格局等方面分析:首先,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改变了过去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国际社会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确认,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其次,中国政府长期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不仅赢得了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尊重,而且也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大势所趋。再次,从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来看,关苏矛盾的激化、各种政治力量的新分化和组合,客观上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极为有利;与此同时,第三世界日渐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同属第三世界,是第三世界国家最可靠、最真诚的朋友。因此,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积极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时空隧道1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对苏联的原则和态度 材料一:1950年我和斯大林在莫斯科吵了两个月,对于订立互助同盟条约、中长路、合股公司(以上三项都是苏联提出的合作项目,具有控制中国经济和利用中国资源的倾向——引者注)、国境问题(指在划分中苏边界问题上中苏两国的争议——引者注)。我们的态度: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要坚持,我接受。这是因为顾全社会主义利益。还有两块“殖民地”,即东北和新疆,不许第三国的人住在那里,现在取消了。 ——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 材料二: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不太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那时候有这样一种情况,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是长久之计。从1958年起,我们就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毛泽东1962年1月30日的讲话 思维点睛:材料一反映了苏联的霸权主义倾向,企图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中国进行控制和利用。这是导致以后中苏关系恶化的重要根源。 材料二中,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农业政策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在工业上,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因此,他认为由于中国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学习苏联是必要的,但不能照搬苏联的做法,应该具有创造性,要独立自主。这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正视苏联的经验与教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材料一、二、三体现了在20世纪50~60年代毛泽东对待苏联的原则和态度,那就是:对于苏联的霸权主义倾向,要进行斗争,维护本国的利益,又要顾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要学习苏联的经验,又要坚持自己的独立探索。毛泽东的独立自主原则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是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唯一正确的原则和态度。 时空隧道2尼克松和邓小平有关中美关系的言论 材料一:1960年,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 材料二:1960年2月,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太过于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有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予承认的态度。”1968午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到来,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 材料三:1971年5月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正常关系敞开门户。……我谋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为代价,这个行动不是针对任何其他国家的。” 材料四: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尼克松时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多年间,中关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您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种状况,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思维点睛:材料一反映了尼克松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表面上的原因是中国不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实际深层次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支持亚洲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使美国称霸亚洲和世界的企图难以实现。而且,尼克松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仇视社会主义制度。 材料二则表明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对华政策已出现分歧,尼克松有了结束同中国对抗关系的想法。 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坚决反对承认新中国,变为表示要主动使中美关系正常化。其主要原因是新中国发展壮大,闽际地位逐渐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在与苏联争霸过程中.由于实力下降而转为战略防御,需要利用同中国和解来取得与苏联争夺的国际战略优势。材料二中“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为代价”则暗指美国不放弃对台湾蒋介石集团的支持。 材料四中,邓小平指出了影响国家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是两国关系的改善既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邓小平说“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 时空隧道3中美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问题上的斗争 材料一:(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一一不要告诉任何可能会泄密的人。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造成接纳赤色中国的人的抨击。 材料二:(当尼克松通过特使赴华向周恩来转达上述构想时,毛泽东、周恩来表示)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双重代表权提案。中国不是联合国会员国的时间很长了,中国还可以再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