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吉祥寺赏牡丹》《莺梭》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5-07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苏轼
    吉祥寺赏牡丹①
    【北宋】苏轼
    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莺梭
    【南宋】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注释】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②簪:插戴。③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6.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苏诗第一、二句中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刘诗全诗中没有一个春字,洛阳春天锦绣一样的美丽景色却跃然纸上。
    B.苏诗第三、四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路过的浩荡的插花队伍,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的盛况就好像在眼前。
    C.刘诗选取了莺鸟和玫瑰花两种素材。鸟儿在繁花中飞舞,让人很容易想起用丝线织成的绣品,而嘈杂的鸟鸣声也好像机器的声音,因而和莺梭这个题目很贴切。
    D.刘诗赞美黄莺其实就是在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赞美春天带来了万物的欣欣向荣。
    7.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苏诗即是当时的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B.苏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使诗歌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C.刘诗,诗人心中对春天的崇敬之情通过“多少工夫织得成”来表达,一句感叹将情绪宣泄了出来,和前面的诗句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D.刘诗善于用明暗的比喻。把柳莺的飞下飞上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鸣叫声喻作机声,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作锦绣,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
    答案:
    6.C 【解析】 刘诗选取了莺鸟和柳树两种素材。鸟儿在丝丝的柳绦中飞舞,让人很容易想起用丝线织成的绣品。
    7.B 【解析】 苏诗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方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