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试 题 答 案 1. D。A 不屑(xiè) B.打烊(yànɡ) C丛冢(zhǒng) 逋慢(bū) 2.A. A 娇媚 惊骇 自惭形秽 B 枕藉 C干燥 日薄西山 D慈祥 绝不反悔 3.B。 A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直不会停止。“方”与“正”重复C 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D 振振有词:贬义,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 4.C。 A “普通患者”与“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不能并列。B 犯了自相矛盾的毛病。 “累计”是总计,累计的数是所有的人数,而且应该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可是后文却说“超过 100 万人次” ,不是一个具体数字,与“累计”矛盾。D “近年来”与“将”矛盾 5.D(答非所问。不是对差异原因的说明,而是对差异客观结果的说明。) 6.B.(第三段“动物们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成为幸存者,必须进化出足够大的脑容量,这样它们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得到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分析”一句。分析:A.曲解原意。“物种……影响”是杰里森的观点。C.偷换概念。“机会”不等于“比例”。D.因果倒置。注意原文第3段“努力寻找食物从而生存下去使得这些地区的人类获得越来越高的智商,以求不被大自然淘汰”的说法。) 7.B.(从第三段推断可知。分析:A.与末段矛盾,变或然为必然。C.过于绝对。D.强加因果) 8.D.(信:真实、确实) 9.C(C项都解释为“把”、“拿”。 A项①猜测 ②难道 B项①句末语气词 ②代词 D项①的 ②代词) 10.A(作者认为象受到祭祀的原因:一是舜德深入人心,百姓爱屋及乌;二是象在后期受到了舜德的感化,有德政于世。) 11.(1)象的不仁爱(忤逆、傲慢),大概(可能)他的初期(一开始)是这样罢了,又怎么知道他的结果(最终)不被舜感化呢? (得分点:句意、乌、被动句各1分) (2)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得分点:句意、然则、承各1分) (3)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得分点:是、家、焉各一分) 12.(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 13.(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3)泣孤舟之嫠妇(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5)耳得之而为声(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7)英雄无觅孙仲谋处(8)只是当时已惘然(9)雕栏玉砌应犹在(10)祭十二郎文(11)人间喜剧(12)莫泊桑 14.外出谋生或发展,参加被规定的旅游程式。(每点2分,答全两点得满分) 15.“一片落叶”是作者区别于社会俗情的富含个性特征的心理境界的具体体现,(2分)通过“一片落叶”,凸显了作者宁静、悠远的思想境地,(2分)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完整。(2分) 16. “人们的野心”指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熟悉世情,有时到了不切实际的地步(或指追求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的生活方式和态度),(2分)“传统的空间意识”即类似于弥补履历的旅游过程中的“心满意足”。(2分) 17.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凝视周围的世界(生活习惯);发挥想象展开心灵的世界;保持对生活的独特思考(或者不随同流俗,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18.(2分。“皇坟热”有人欢喜有人忧或村民和专家对挖“皇坟”的态度不一) 19. [参考答案]④⑤②①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