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根西和父亲商量,说要种地就要种出名堂来,小打小闹不行。父亲赞许地点了点头。根西就承包了村里的60亩红土坡地,他雇了两个帮手在上面栽上烟苗,一天到晚忙碌起来。秋后,除了交清承包费、付清雇工的工资外,净挣两万元。根西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 又是五月,山乡的小麦一片金黄,根西家的窑场地里,一条大汉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身后的空地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麦铺。上午10点多,根西父亲来到地头,喊:“娃,回去吃饭。” 根西仍然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根本没听见父亲在叫他。父亲提高嗓门又喊了一声。 “啊,喔,饭熟了?”根西这才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父亲上前接下镰刀,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抢过说:“我来拿。”然后手一提将麦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 (选自《语文世界》2009年第6期) 14.小说前后两次设置了割麦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6分) 15.概括小说中根西父子这两个人物形象。(6分) 1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1)文章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概述。(2分) (2)文章写根西“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无奈地点了点头”, “摇头”和“点头”的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请简析。(4分) 17.小说结尾写道:“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这一剪影式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探究。(4分) 六、(14分) 18.概括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4分) 李离是春秋时晋文公的狱官。有一次,他发现一起因自己错听下属的判决而杀了人的案件,就把自己捆起来,请求晋文公判处他死刑。晋文公:“官职有高低贵贱之分,处罚也有轻重之别,这件案子是下属官员的错误,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担任官职是最高的,从不让给下属一点权力;享受的俸禄是最多的,从不分给下属一点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听信下属而杀了人,却把罪责推卸给下属官员,我还没有听到有这种事。”于是拒绝接受晋文公的命令。晋文公说:“下属犯法你就自认有罪,那么不是连我也有罪了吗?”李离说:“司法机关定有反坐法,判错了刑的人就要服刑,错杀了人的人就应该处死。您因为我能够听取百姓细微的呼声,所以才让任命我做狱官,现在我错听下属的判决而杀了人,论罪责应当处死。”于是,拒绝不听从命令,用剑自杀而死。 19.请欣赏下面这张照片,然后写一组排比句,表达自己的观感。(4分) 20.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6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