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17题。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亲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有禄于国 禄:福 有禄:指谋福 B、居三年,白公为乱 居:住,指住相府 C、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 归:属于 D、援桴鼓之 援:拿起 13.比较下面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完全正确的一组( ) ①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 ②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 ③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 ④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 A、①②两个“相”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③④两个“与” 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B、①②两个“相”用法和意义都不同, ③④两个“与” 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C、①②两个“相”用法和意义都不同, ③④两个“与” 用法和意义都不同 D、①②两个“相”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③④两个“与” 用法和意义都不同 14.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 ) ①申鸣将往死之 ②援桴鼓之,遂杀白公 A、①申鸣将要杀死白公 ②操起大椎子就去敲击白公,于是就杀掉了白公。 B、①申鸣将要到战场去为国拼杀。 ②操起大椎子就去击打白公。于是击杀了白公。 C、①申鸣将要上战场去杀白公 ②拿起鼓槌就击鼓进军,终于杀死了白公。 D、①申鸣将要到战场去为国拼杀。 ②拿起鼓槌就击鼓进军,终于杀死了白公。 15.申鸣既是忠臣又是孝子,下面能说明他是忠臣的一组句子是( ) ①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 ②申鸣将往死之 ③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 ④申鸣闻之必来 ⑤援桴鼓之,遂杀白公 ⑥遂自杀也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②③⑤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申鸣原本是一个很有名的孝子,楚王要他做国相,他认为做了官就应做忠臣,这妨碍他做孝子,所以不肯做官。 B、白公为乱后,申鸣要上战场同白公拼命而不听父亲的劝阻,是因为他认为,既然做了官就只能舍自己的身家性命为国君尽忠了。 C、白公抓了申鸣的父亲威逼申鸣,是看准了他是个孝子,不会不顾自己的父亲的性命的,但申鸣没有受白公的威胁。 D、平息白公之乱后,申鸣认为自己既“非忠臣也”又“非孝子也”,不忠不孝,没有面目立于天下,所以自杀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2分) 四、(14分)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一、二两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2)这首诗三、四句“不言人而联想中自有人在”。请分析它的表现方法和艺术作用。(5分) 18.按照课文内容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 , ,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9一22题。(20分) 白露为霜 虞邯 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 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西北的胡杨,大片大片如融金;也不是因为各处的枫叶,都如同猎猎的火焰;也不是因为南方的湿地,蒹葭白茫茫开得正盛,一年丰繁的色泽,此时为最。而是因为白露才是秋天的本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露凝而白。到了这个时节,早晨起来,风将一条路刮得发白,空气里仿佛都流动着透明的铅灰色。心里寥落又开阔,好比一幅笔法疏淡的水墨,便晓得,秋天当真来了,随同一个终古漂亮的名词。 这个名词,从先秦的诗歌源头,顺流而下,唐风宋韵里,都可以听到它的脆响——一直到今天,它和惊蛰一样,依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歌意象、最易触动心底柔软部分的名词。 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有三个最美的绳结,打在历史的诗章上,也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关于对宇宙、所爱与自身存在的美感体验,我们可以拈取它们来重温梦境,那几乎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或将去经历的梦境。 第一个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八个字读出来,凡识得汉字的,无不心旌神摇。《诗三百》是诗歌,也是原典。即使没有后文“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伊人,这八个字,也可为最美的文字。它开启了一个传统——这是一个可以意会,难以言明的传统。天地如此静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慨然千古,怆然泪下的意境,似乎都可追溯到此。日本《枕草子》描写春天,说:“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文字简约、意境美丽庶或近之,但却没有那苍茫辽远之感。漂亮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秋天的气质,不管硕果红叶,如何渲染它的热闹,终归是偏于幽冷肃杀的———《礼记?月令》里说:“孟秋之月,用始行戮”。说的是旧时天子们多半在这个时节用兵。即使没有实力出征,也得杀几个罪犯,所谓“秋后正法”。掌管刑罚的司寇因此被称为“秋官”,而文人不遇,迟暮无成,多半被称为“秋士”。秋天被附丽的感伤色彩越来越浓厚,人们面对秋天时的情感,也就越来越偏于血亲人伦。所以第二个漂亮的绳结打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此刻思乡怀远,衣裳正单,往往催生出无限的愁怨。这种思乡怀远的深情,和诗经中那种几乎能带来宇宙本体论的触发而言,体现了一种文明的进路和文化的烙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总是那么沉郁不露,然而一咀嚼间,就有一种逝水难追、乐土不返的悲凉。被逐出伊甸园的人们,再也返回不去了,就似乎我们知道了,就永远抹不去成人的记忆。这里面所追怀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流失———而流失的总是如此漂亮,我们保有的漂亮回忆,如此刺伤我们的心灵。 失却了本体,徒留了追怀,白露于是越来越清冷幽怨,但还有第三个绳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时间已经是宋朝,有一个超迈豪绝的人物,和友人一起泛舟赤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清冷肃杀间,他居然有吞吐宇宙的豪气。和他同行的友人,不能免俗,拿了个洞箫,呜呜咽咽地吹将起来。说:你瞧瞧,清秋好时节,转瞬即过,我们与草木同腐,如何不伤心?那人一听,就说了一段高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又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文明已经行进到一种衰糜难振的状态时,还有人发此浩然之音,斯人可谓不负清秋。 这个人,我们都晓得,叫苏轼,发明东坡肉的那一位。他的无数旷达之作,都是在秋天写出来的———那草尖上可怜可爱的白露,在他的醉眼睥睨里,竟可以横大江接水光,让他歌诗“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眼看就要秋深了。 19.请简要分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意。(4分) (1)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 (2)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20.文中第2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胡杨、枫叶和蒹葭?(4分) 21.“漂亮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根据文章第5段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渲染这八个字的漂亮境界的?(6分) 22.作者为什么说“斯人可谓不负清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六、语言表达题(共8分) 23.某校对高中一年级28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问卷调查,下面表格是有关数据统计。 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人数比例其中参与研究性学习情况比例 喜欢或比较喜欢229 81.8%有参与经历者占57.6% 无参与经历者占42.4% 不喜欢 51 18.2%有参与经历者占9.8% 无参与经历者占91.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每条30字以内)(4分) 答: 24.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要求1:请参考后文的启示,为答案“三”填充上内容。要求2:请结合答案一,填入它给予我们的启示。(4分) 英国一家报纸曾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了四个最佳答案: 一、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自己欣赏的艺术家; 二、光着小胖脚丫,正在用沙子修筑城堡的儿童; 三、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医生。 从上面的答案中,或许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关快乐的启示。比如: 第一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 ; 第二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一定要有希望——那种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好奇的希望; 第三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一定要有能力——那种能助人一臂之力的能力。 七、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伞挡住了雨的步伐。 雨打湿了伞的脸庞。 雨说:“是伞,撑起了我的浪漫。” 伞说:“是雨,浇开了我的美丽。” 是啊,风和日丽纵然惬意,平途坦道纵然酣畅;然而,断桥的残缺延伸出了诗韵的美丽,沧桑的磨砺雕琢出了成熟的美丽,血火的考验锻造出了英雄的美丽…… 请以“____成就美丽”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作一篇文章。文体不限,800字以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