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如图所示,为测定木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让木块从斜面上端自静止起作匀加速下滑运动,他使用的实验器材仅限于:(1)倾角固定的斜面(倾角未知):(2)木块:(3)秒表:(4)米尺。实验中应记录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计算摩擦因数的公式是u=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可采用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 6.一机车拉一节车厢,由静止开始在水平直铁轨上作匀加速运动,10s内运动40m。此时将车厢解脱,设机车的牵引力不变,再过10s两车相距60m,两车质量之比为多少。 (阻力不计) 7.一辆小车上固定一个倾角α=30°的光滑斜面,斜面上安装一块竖直光滑挡板,在挡板和斜面间放置一个质量m=l0kg的立方体木块,当小车沿水平桌面向右以加速度a=5m/s2运动时,斜面及挡板对木块的作用力多大? 8.用细绳系住一个位于深h的井底的物体,使它匀变速向上提起,提到井口时的速度为零。设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T,试求把物体提至井口的最短时间。 9.如图所示,质量m=2kg的物体A与竖直墙壁问的动摩擦因数u=0.2,物体受到一个跟水平方向成60°角的推力F作用后,物体紧靠墙壁滑动的加速度a=5m/s2,取g=l0m/s2,求: (1)物体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时,推力F的大小; (2)物体向下做匀加速运动时,推力F的大小. a F 10.在以2m/s2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给紧靠厢壁、质量为1kg的物体一个水平力F(摩擦因数μ=0.2),使物体相对厢静止,如图所示,则F的最小值是多少?(g取10 m/s2) 阅读材料:我国古代关于力和运动的知识 在我国古代著作中,对于力和运动问题,已有一定的认识。远在春秋时期成书的《考工记》就有这样的记载:“马力既竭,辅犹能一取也。”就是说,马已停止用力,车还能向前走一段距离。这里虽然没有得出惯性的概念,但是已经注意到了惯性现象。 在《墨经》里,还给力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在《经上》第21条里说:“力,形之所以奋也”。这里的“形”就是“物体”, “奋”字在古籍中的意思是多方面的,像由静到动、动而愈速、由下上升等都可以用“奋”字。经文的意思是说,力是使物体由静而动、动而愈速或由下而上的原因。在〈经说〉里又说:“力,重之谓”这说明物重,是力的一种表现。从这条经文来看,的确可以说我们的祖先在2000多年以前,已经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开始了正确的观察和研究。 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一书《状留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且圆物投之于地,东西南北无之不可,策杖叩动,才微辄停。方物集地,一投而止,及其移徙,须人动举”就是说,圆球投在地上,它的运动方向,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是不一定的,但是不论向哪方向运动,只要用手杖加上一个微小的力量,就会停止运动;方的物体投在地上就会静止,必须人用力才能使它发生位移。这里说明了力是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也说明了物体的平衡和它的基底的关系,王充还提出:“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这段话说明了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质量越大的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越困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