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以事解文 以事解文,就是根据相关的种种事实去解析文章,其中包括相关的具体事实和大的社会时代背景,也包括可以做为参照的相关文章。这种“事”有时在编书者的“提示”、“注解”中提供一些,有时则完全靠读者头脑中的资料仓库。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去问,去查。 九一年高考题现代文阅读部分有一问: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这个答案所在是非常巧妙的,就看学生能否充分利用文内信息与文章的注释了。文章的副标题是这样的,“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在全文之后有一条注释:“列夫·托尔斯泰(1828一1910)……”如果能聪明地把这两条信息集中在一起考虑,答案就出来了:“特殊的日子”是指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这个题目不仅需“以文解文”之法,也需要“以事解文”之法,把两种方法都用上了。可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何其重要。 荀子的《劝学》有一句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现在使用频率很高,意思是后代人能超过前代人,或弟子能超过老师。都是两个人相比,一个源于另一个,但比另一个更胜一筹。那么,在原文中,也是这个意思么?显然不是,因为运用这个比喻,作者是为了说明学习对一个人来讲是何等的重要。现代意思是两个人相比,而在原文中是一个人比较,什么和什么比较呢?这就必须了解荀子的思想观。荀子认为,人非生而智明,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恶的本性是可以向善转变的,需要人后天的努力。所以,荀子主张要加强教育,通过学习使人有所作为。这样理解就使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比喻意义与学习的关系很明确了。这是借助文外的知识来理解文意的。 再如,孔子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这里,不免让人生疑,前文没提到“主”,这“次”由何而来呢?这仍需从孔子的思想入手,借助文外信息才能明白。孔子认为,了解世界有两种途径:一是生而知之,一是学而知之。孔子觉得,“生而知之”者,是天赋,是上,是主;而“学而知之”者,相对前者而言是后天努力的,是下,是次。人,最好能生而知之,但生而知之者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只有靠后天的努力,多闻多见多学习了。 时代背景对理解文章往往相当有帮助。叶圣陶先生有一篇小说《夜》,环境描写阴森恐怖,煞是吓人。要理解这种环境描写的作用,要更深入地探讨人物形象的意义,要深刻地把握小说的主题,必须了解写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夜》是以“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真正地读懂小说,也就无法从深层次上鉴赏这篇小说。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