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汇集整理《高一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的基本要求及应对策略(3)》 三、 散文阅读答题应对策略 散文鉴赏知识的储备和通过针对性阅读培养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为答好散文阅读题准备了条件,另外,考试时一些答题技巧也能使考生在现有的水平上多得分,下面试析几点。 (一)整体感知,分解答题 散文阅读命题具有整体性特点,据此,考生答题就可以采用整体感知,分解答题的方法。所谓的整体感知、分解答题就是在对文章内容要点、思路脉络,表现手法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揣摩作者意图,捕捉文章主旨方面,然后在这种对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回归到对局部内容要点,手法技巧、思路脉络的准确把握。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呢?因为对文章局部分析中的一些分散思维为驾驭全篇作了铺垫工作,由局部的分析到综合的把握,这是阅读理解的基本过程,然后再利用综合的结论指导应答个别问题,整个阅读理解的失误便会大大降低。1991年高考卷《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关于托尔斯泰的遗愿,作者是先从坟墓的环境说起,引出托翁的童年生活,然后点出遗愿,很自然地与下段衔接,显示出这个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因为有托翁遗愿的关系。题(1)的设计,题面上是考查第一段的结构层次,实际上却是深层测试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在联系的理解,有些学生不从试题的整体性去领悟文章内涵,没有理清文章内在线索,不免要失分了。 同样,2000年的高考题,考生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知,领悟出本文是借长城之古今对比来表现今天国人的自信、自豪,显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在总揽这个主旨的前提下,去解答21、23这类关于内容要点的归纳及文句的理解类习题,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具体感知要从局部到整体,答题要以整体到局部,这就是整体感知,分解答题的整体性原则。表现在阅读过程中则为局部--整体--局部。 (二)以散文的思路作为突破口 作者营构散文总有其思路,这种思路既包括全文的思路,也包括局部的结构。只有把握了全文的脉络才能真正地理解一层一层的含义,才能理解一段一层中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的妙处。对局部的感情或倾向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对特定语句的深层含义才能做出深刻的品味,从而整体把握散文的主旨。 如1993年六省市试卷有这样一题: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却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辞上要发生变化? 这个问题表面上是表现手法的问题,其实它是通过措辞的变化来检查我们对思路上层次过渡的理解和把握,结果不少同学没有扣住这种思路的变化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抓住青菜的象征意义,未能揭示出“变化”的内在依据,最后答非所问。 再如98年高考27题关于“怅然的原因”则需要理清行文思路。从全文看,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一段至六段,写由玉簪花而引起的感想。第二部分由七段至九段,写作者受到启发而发出的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理清思路后,使可发现由玉簪花引发的“怅然”直至第一部分的末尾才结束。二段至四段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玉簪花的生命力强,第五段点秋,第六段即是由上文描写而生发出的议论,可以说,第六段“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点明了第一部分的题旨,使文意显豁,也揭示了“怅然”的原因。可见,理清行文思路,是答好此题的关键。 其实散文的思路也就是散文“情”的展现过程,是属于散文脉络,结构布局方面的问题,散文思路分析就是分析各层段之间的关系问题,以此为突破口,更易把握全文的主旨,对解答习题常会产生奇效。 (三)审清题干,明确要求,注重角度,规范答题 训练中,我还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样一道阅读理解题,不同的学生理解的程度差不多,然而,落实到试卷上,得分情况却迥然不同。究其原因,是因为平时没有注重答题规范训练,没有审清题干的要求,没有找准答题的角度,答题非常随意,再加上某些老师评改试卷时要求不严格,这就给学生造成一种“差不多就可得分”的错觉,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高考中因答题不规范而大量失分。 今年高考前一套模拟试卷中有一道简答题: 第三段“一条肌肠辘辘的汉子面对一大堆食物”一句是个比喻句,它的本体是什么? 作为高三的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这一句内在的意思,但由于学生没有找准答题的角度或没有从整体上找一个本体而造成不得分的情况极为严重。有的同学是这样回答的:“一条肌肠辘辘的汉子”是指中国艺术家,“食物”是指西方艺术形式及思潮。视其理解,准确无误,然而作为答案,一分也得不到。何也?他没有注意到这个喻体是个整体上的句子,它要求回答的本体亦是个完整的句子,即“审美空间和思想空间亟待填补的中国人面对蜂拥而至的西方艺术形式和艺术思潮”,两相比较,显然这一答案有足够的理由得满分。可是,从这个角度答题的学生实在是少之又少,它反映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思维很不严密。而高考试题特别是现代文阅读及语言运用部分要求答题非常精确,科学性极强,这提醒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强调、要引导,逐渐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 (四)结合原文内容巧妙答题 准确地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散文阅读当然也是这样。作为一个高考专家从命题者的视角告诫我们,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的解题方法要领。 对结合原文答题,我有两种理解。 一是原文里确面有答案。原文中答案存在的方式不一,有的可以直接作为问题的答案(高考一般明确要求);有的内容要点分散于文章中,需要我们去概括、筛选;还有的在原文中有相关的内容,需要我们去分析、归纳,不管属于哪一类,只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岂有答题错误的理由。 另一层理解是涉及语句理解,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等分析时,绝对要结合原文的思想内容,如手法技巧的运用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因此,在分析手法技巧运用时就要分析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与揭示所起的作用。98年高考28题就考查了反衬手法的运用,答题时就要结合原文内容来回答“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这一点来,否则仅得一半分。 以上从宏观方面对散文阅读的各方面作了简要分析,其实关于散文阅读答题还有许多的技巧方法及需要注重的细节,此处不再赘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