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谢朓《临溪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3-20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谢朓
    临溪送别
    [南北朝]谢朓
    怅望南浦①时,徙倚②北梁步。
    叶下凉风初,日隐轻霞暮。
    荒城回易阴,秋溪广难渡。
    沫泣③岂徒然,君子行多露④。
    【注】①南浦:典出《楚辞·九歌》中“送美人兮南浦”,此处代指溪水。②徙倚:徘徊。③沫泣:哭泣。④行多露:典出《诗经·召南·行露》,言路上很潮湿,行人难以行走.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题中的“临溪”表明了送别时的地点,“送别”二字则既点明了主要事件,同时也表明了本诗的体裁。
    B. 首联叙事,写诗人送别友人,诗人在岸上相送,友人则已上船,诗人只好对着河水怅望在岸边徘徊。
    C. “沫泣岂徒然”一句写在离别之际纵然痛哭悲伤也是徒然,那么就不要哭泣伤感,表达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D. 本诗”君子行多露“一句借《诗经》之句,说路上很潮湿,行人难以行走,表明了友人前路将受辛劳。
    E. 本诗中,山水景物既是诗人惜别之情的载体,同时也是产生惜别之情的主体,情和景在诗作中浑然一体。
    15. 成倬云评此诗中间两联云:“中间写景处即有情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14. AC  
    15. 颔联由近及远写景,先写秋风树叶,再写残阳中的余霞;颈联由远及近写景,先写迷暗中的孤城再写眼前的秋溪。中间两联扣住秋风、落日、荒城、溪水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中间两联移情于景,情景交融。送别时心绪阴郁,所以诗人觉得城是荒凉的,天是阴阴的,似乎也有了惜别的情绪。(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同时也表明了本诗的体裁”错误,应是“题材”。“体裁”一般是指从形式上的分类,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包括绝句和律诗;“题材”是指内容情感上的分类,本诗标题“临溪送别”中的“送别”应是点明诗歌的题材,即是送别诗。本诗从体裁上来看,应是一首律诗。C项,“表达出一种豁达的情怀”分析错误,从诗中来看,“沫泣岂徒然”,意思是说“泣涕流泪,伤心之感又岂是出于徒然”,从而体现了送别之后的伤感。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成倬云评此诗中间两联云:‘中间写景处即有情在。’结合诗句加以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从题干来看,分析的目标是“中间两联”,且题干中说“写景处即有情在”,这就提示学生应从写景抒情的角度分析。先看诗句所写景物,“叶下凉风初,日隐轻霞暮”,颔联写了“秋叶”“秋风”“残阳”“余霞”,从写景的顺序来看,这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来写景;“荒城回易阴,秋溪广难渡”,颈联写了“荒城”“溪水”等景物,这是按照由远及近写景,这两联所写景物营造了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这与离别的情境是相合的,诗人寓情于景,因景而情生,因情而觉得周围的景也有了人的情感,诗人融情于景,表达了惜别之情。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看题干有无限定赏析的角度,如没有限定,一般先理解诗歌的意思,圈出诗歌中涉及的景物,分析景物的特点、使用的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