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陈国灿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在很长时期里主要局限于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两者均以乡村地区为重点,多属于对特定对象的临时性、应急性举措。进入宋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城市社会救助日趋活跃,不仅打破了原有的救助格局,而且引发传统救助结构与模式的一系列变革。 宋代城市社会救助是政府面对城市转型和社会变革所作出的一种反应。入宋以后城市发展空前兴盛,日益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所构成的限制,开始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文明形态和社会体系。但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关系的快速变化,也带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居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结合城市社会的特点,探索有别于传统荒政的救助体制。 嘉佑二年,宋仁宗下诏,令天下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各地“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这是宋廷首次颁布面向全国的城市救助政策,也是首个全国性的城市救助机构,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此后,宋廷又陆续颁行一系列救助政策和措施,包括针对无业流浪人员的“惠养乞丐法”、针对鳏寡孤独疾病残废人员的“居养令”、针对各类穷困居民的“助葬之法”等。及宋徽宗即位,进一步加强官方救助力度,推进救助活动的制度化,形成了济、养、赈结合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城市救助体系。与传统荒政侧重于对灾荒民众的临时性救助不同,围绕城市建立的官方救助,以日常性的贫困救济和生活保障为重点,其救助对象涉及各种城市“贫民”和“穷民”。所谓“贫民”,包括资产微薄的坊郭下等主户和没有资产的客户等,“一日失业,则一日不食”,极易陷入破产困境;所谓“穷民”,包括老幼孤寡、疾病残废、流浪乞丐等,需要依靠救助才能生存。从救助类型来看,除了临时赈济,更主要的是预防性救助和补偿性救助。 民间救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从救助活动主体来看,参与城市民间救助的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相对而言,作为市民阶层主体的工商群体最值得关注。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固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从救助活动内容来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是对贫乏困顿之人的饥寒救济,以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在部分城市,由大家富室轮流救济,形成连续性的常规活动。 从表面看,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不过是官方主导、官民结合的传统救助模式由乡村向城市的移植。但实际上,城市和乡村对社会救助有着不同的需求,城市救助活动既有别于此前历史上的传统形态,也与乡村民间救助存在很大的差异,它表现为救助对象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救助活动的日常性和系统性,救助行为的组织性和规范性等。 (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3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宋代,日趋活跃的城市社会救助打破了原有的救助格局,引发传统救助结构与模式的变革。 B.宋代城市救助政策和救助机构始于广惠仓的设置,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 C.宋代城市官方救助以日常性的贫困救济和生活保障为重点,其类型包含了临时赈济、预防性救助和补偿性救助。 D.宋代城市民间救助突破了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其参与主体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文章先交代其背景和成因,然后阐述了其两大组成部分,最后总结了这一体系的主要特点。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将传统荒政救助体制与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制进行对比,论述了救助体制在宋代的发展与变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城市发展空前兴盛,开始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文明形态和社会体系,这促使政府调整政策,探索新的救助体制。 D.宋代城市社会救助看似沿用了官方主导、官民结合的传统救助模式,但其救助结构已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很大改变。 答案: 1. (3分)B 2. (3分)B 3. (3分)D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