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宇文之邵,字公南,汉州绵竹人。举进士,为文州曲水令。转运以轻缣高其价,使县鬻于民。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会神宗即位求言,乃上疏曰:“天下一家也。祖宗创业、守成之法具在。陛下方居谅阴,谄谀奸佞之人屏伏未动,正可念五圣之功德,常若左右前后。京师者,诸夏之视效,俗宜敦厚,而勿憸薄浮侈是尚。公卿大夫,民之表也,宜以名节自励,而势利合杂是先。愿以节义廉耻风导之,使人知自重。千里之郡,有利未必兴,有害未必除者,转运使、提点刑狱制之也。百里之邑,有利未必兴,有害未必除者,郡制之也。前日赦令,应在公逋负一切蠲除,而有司操之益急,督之愈甚,使上泽不下流,而细民益困。如择贤才以为三司之官,稍假郡县以权,则民瘼除矣。然后监番、棸、蹶、楀之盛以保安外戚,考《棠棣》、《角弓》之义以亲睦九族,兴坠典,拔滞淹,远夸毗,来忠谠。凡所建置,必与大臣共议以广其善,号令威福则专制之。如此,则天下之人思见太平可拱而俟也。”疏奏不报。喟然曰:“吾不可仕矣。”遂致仕,以太子中允归,时年未四十。自强于学,不易其志,日与交友为经史琴酒之乐,退居十五年而终。 司马光曰:“吾闻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今于之邵见之矣。”范镇亦曰:“之邵位下而言高,学富而行笃,少我二十一岁而先我挂冠,使吾慊然。”其为两贤所推尚如此。 (节选自《宋史﹒宇文之邵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B. 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C. 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D. 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点刑狱,掌管所辖地区司法,刑狱,审问囚徒,复查有关文牍,并负有监察地方官吏的职责。 B. 九族,古代多指高祖、曾祖、祖父、父、己身、子、孙、曾孙、玄孙九代,今泛指亲戚。 C. 致仕,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仕,即做官,任官职,如“学而优则仕”。 D. 挂冠,楚国龚舍、汉逢萌均有解衣冠,挂东都城门而去的事。后因以“挂冠”指辞官、弃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文之邵为官爱民,不畏强权。他担任曲水县令时,体谅民情艰难;面对转运使擅自提价强卖轻缣行为,敢于据理直言拒绝。 B. 宇文之邵进谏忠言,言之有据。他劝谏神宗应崇尚节义廉耻,勉励公卿大夫做百姓的表率;奏疏用语能引经据典,条理清晰。 C. 字文之邵胸有韬略,明于治理。他认为朝廷在吏治方面未能真正做到选拔贤才;且上级部门对地方监管过严,造成政令不通。 D. 宇文之邵位低言高,学富行笃。他虽深处下位,但敢进良言;有学识,生性厌弃官场,辞官后过着勤做学问、乐于琴酒的生活。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者,诸夏之视效,俗宜敦厚,而勿憸薄浮侈是尚。 (2)吾闻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 答案: 10. B 11. C 12. D 13. (1)京城是中原百姓观察效仿的地方,风俗应当淳朴厚道,不要崇尚奸邪刻薄、浮夸奢靡(的风气)。 (2) 我听说(有些人做官如果) 自己志向不能实现(时),便把俸禄职位看得微不足道;有违自己追求的道义(时),就把功名富贵看作尘土草芥。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注意动词“言”,“县”指的是曲水县,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排除C项、D项。“怒”的主语是“运使”,结合句意分析,排除A项。句意:宇文之邵说:“曲水县下临长江上接高山,地势狭窄,百姓生活贫困,种地的人没有多少,正赶上收成不好,外敌多次入侵,不可以再使老百姓困苦来谋求私利。”转运使大怒。故选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是“举荐”,而非“致仕”。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结合文本内容“疏奏不报。喟然曰:‘吾不可仕矣。’遂致仕,以太子中允归,时年未四十”分析可知,说他“生性厌弃官场”错,是不能施展才华后才辞官归隐的。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诸夏”可根据句意推测为“华夏百姓”“中原百姓”;“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视效”,观察效仿;“而”,连词,表并列;“憸薄浮侈是尚”(宾语前置句);“憸”,奸邪;“尚”,崇尚、推崇。(2)“闻”,听说;“顾”,看、视;“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道”,追求的道义;“如”,像。 【点睛】参考译文: 宇文之邵字公南,汉州绵竹人。考中进士后,担任文州曲水县令。转运使把轻缣的价钱抬高,让县衙强卖给百姓谋取利益。宇文之邵说:“曲水县下临长江上接高山,地势狭窄,百姓生活贫困,种地的人没有多少,正赶上收成不好,外敌多次入侵,不可以再使老百姓困苦来谋求私利。”转运使大怒。 正值神宗即位要求百官进言,宇文之邵于是上疏说:“天下是一家。祖宗创建基业、保持成就的方法都在。陛下正为先帝守丧,谄佞奸邪之辈隐藏着没有动作,此时正可以缅怀太祖、太宗等五位先皇的功德,时常好像他们就在自己的身边一样。京城是中原百姓观察效仿的地方,风俗应当淳朴厚道,不要崇尚奸诈刻薄、浮夸奢靡。公卿大夫是百姓的表率,应该用好的名节勉励自己,可是他们却争先以势利混杂在一起。希望陛下用崇尚节义廉耻的风气引导他们,让他们懂得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方圆千里的郡县,有利的事情未必能兴办,有害的事情未必能废除,是转运使、提点刑狱应当处理的事务。方圆百里的县城,有利的事情未必能兴办,有害的事情未必能废除,这是郡守该处理的事务。先前的赦免命令,应该将百姓拖欠公家的赋税一概免除,可是有关部门操之过急,督查得太过严苛,造成上面的恩泽不能遍及底层百姓,所以穷苦的百姓就更加贫困。朝廷如果选择贤才担任三司的官职,稍微给郡县长官些自主管理的权力,那么百姓的疾苦就消除了。在这之后再借鉴像众多专管各个部门的官员来保证宗室外戚的安稳,考据《棠棣》《角弓》的意旨来使家族亲人和睦,恢复已经废弃的典章制度,提拔沉抑于下而不得升进的人才,疏远谄谀媚上的人,招纳忠诚正直的贤士。所有建立设置的政令,一定要和大臣们共同商议来推广其中的优势,对于发号施令作威作福的人就严加管制。这样,天下百姓盼望的太平盛世就可以拱手而待了。” 他的疏奏没有得到回复,宇文之邵叹息说:“我不可以再做官了。”于是就辞官回家,凭借太子中允身份归养,当时年纪不满四十。他在学习方面自我加强,不改志向,每天和朋友做学问并以弹琴饮酒为乐趣,隐居十五年后去世。 司马光说:“ 我听说(有些人)不能实现志向,便把俸禄职位看得微不足道;有违人生追求,就把功名富贵看作尘土草芥。现在我从宇文之邵身上看到了。”范镇也说:“宇文之邵职位低,但言行高尚,学识丰富而行为笃诚,他比我小二十一岁,却比我先辞官而离开仕途,让我感到若有所失。”他受到两位贤士这样的推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