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追忆陈忠实: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 (摘编自新华网) 【相关链接】 ①“我没有想到,他为了见一位远道而来的编辑,竞推迟了前往长安县修改《白鹿原》的行程。你知道吗,当时修改《白鹿原》远比见一位未曾谋面的编辑急迫、重要啊,如果不能如期修改好,那一届的茅盾文学奖可能就失之交臂了。”其实,在见面之前,邓映如仅与陈忠实通过一个电话。 (著名出版人邓映如回忆与陈忠实的初次相见) ②“……进入44岁时很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做枕头的书,这辈子就白活了!” (陈忠实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CE A.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直至调至区文化局,从来没有离开过那片土地,所以小说《白鹿原》与陈忠实自身的经历有紧密的关联。 B.在农村生活和工作期间,陈忠实基本终止了写作,这段经历虽然有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但繁忙的工作也耽误了他的文学创作。 C.在《白鹿原》的创作过程中,陈忠实经历了许多艰辛,这些经历,有的固然是一种磨难,但有的却使陈忠实能够安心创作。 D.在名利的问题上,陈忠实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白鹿原》获奖后,他选择避开繁华;而对其他作家,他却鼓励他们应追逐名利。 E.陈忠实是地道的西北汉子,成名前后,始终没有改变关中农民朴实的本性,这在他淳朴的语言、简朴的生活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2)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动机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文中多处直接引用陈忠实及其朋友的话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陈忠实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4)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产生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与陈忠实自身的经历有紧密的关联”不够准确,与小说紧密关联的是他在农村的生活体验和素材积累,并不是他自身的经历;B项,“但繁忙的工作也耽误了他的文学创作”错误,对于创作来说,素材积累是必不可少的;D项,“鼓励他们应追逐名利”理解错误,他只是鼓励作家要出名,对于利,无需指责,不应道貌岸然地要求“淡泊名利”.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主要是围绕着“动机”在文中筛选信息.从全文来看,开头就介绍了他创作农村题材小说的动因是“对农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更为具体是对白鹿原这块土地的了解,“陈忠实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曾是陕西响应中国革命最早的地区之一,这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最后,在相关链接中有关于他自己对创作的感悟:“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做枕头的书,这辈子就白活了”. (3)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引用的作用一般涉及内容、文本和读者几个角度,对于传记来说,“内容”一般是烘托传主形象,“文本”一般是增加文本的真实性或趣味性,“读者”一般是增强读者某一方面的阅读体验,可与“文本”角度对应.本文中引用传主和他人的话都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增加文本的真实性.答题时要先分别概括引用的内容,然后阐释其作用. (4)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产生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此类题其实是要求考生对文中叙述的传主的事迹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反映的精神品质,以体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答题时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但不能随心所欲,需从文本中概括.比如本文前四段主要体现条件艰苦,但他依然坚持创作;第5段体现他对名利的态度;第6段体现他保持生活简朴的美德;第7段体现他不忘农民的本性;相关链接第1段体现他平易近人. 答案: (1)CE(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2)①对中国乡村的体验与理解,对农民的了解和感受;②了解到白鹿原是陕西响应中国革命最早的地区之一;③在有生之涯完成一部足以告慰生命的巨著. (3)①引用陈忠实本人的话,直接表明了陈忠实对于人生、写作的看法;②引用朋友的话,写出陈忠实的淳朴农民形象;③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使人物形象更加全面立体. (4)①困境中坚持写作的精神;②获得名利后的淡然自持;③小康生活中的勤俭节约;④始终不变的朴实本性;⑤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