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课堂练习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郓城第一中学 李庆敏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 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D.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但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点是( ) A.都临海洋 B.都处在大河的入海口 C.同属地势平坦的大平原 D.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3.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 A.同属温带地区 B.气候的大陆性强 C.同属东部季风区 D.都是平原地区 4.长江中下游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种植区的原因是( ) ①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 ②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③水网稠密 ④地势平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5~7题。 5.区域是(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6.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7.我国下列区域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局部图,a、b、c是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读图完成8~10题。
8.a、b、c三界线交汇点所在省份 ( ) A.主要生长春小麦 B.有长江流过 C.煤炭资源丰富 D.降水多在50毫米以上 9.图中四个省级行政中心城市中,城市地域形态呈条带式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关于图中地区所跨范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跨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 B.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C.跨亚热带和暖温带 D.跨内流区和外流区 11.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生长季节短,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 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由于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12.关于长三角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因河、湖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 C.该地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两熟至三熟 D.该地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回答13~15题。 13.以下城市可能会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是 ( ) A.大庆、西安、玉门、克拉玛依 B.大庆、抚顺、阜新、匹兹堡 C.多特蒙德、伊春、郑州、长沙 D.玉门、抚顺、郑州、西安 14.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15.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2008年山东卷)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回答问题。 16.目前对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主要是基于( ) A.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和GIS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17 (2008年广东卷)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图5反映了甲、乙两类植物在生长期内两个波段上的反射率。在遥感影像上区分这两类植物,应该选择生长期内哪一天的影像最合适( )
A. ①——第30天 B. ②——第75天 C. ③——第100天 D. ④——第130天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图回答18~20题。
18.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 A.红外线 B.X光 C.可见光 D.紫外线 19.根据图中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A.划分植物类型 B.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C.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D.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20.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 ) A.判断水体污染 B.判断人口分布 C.分析城市大气污染 D.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21.(2008年江苏卷)两学生测量当地海拔高度,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 ) A. 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2.长江三角洲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的原因是( ) A.土地质量比较差 B.耕地破碎 C.水稻土肥力下降 D.水网密集、河湖众多 23.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是( ) A.雨热同期的气候 B.黏重的土壤 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 D.地势平坦 24.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生长季节短,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 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由于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5.关于长三角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因河、湖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 C.该地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两熟至三熟 D.该地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 26. 下表是2001年我国a、b两个省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a、b两省分别是( )
A.内蒙古、江苏 B.广西、黑龙江 C.湖北、甘肃 D.河南、新疆 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类型、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此做27~28题。 27.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图1),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其主要目的是( )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 28.适宜的市内光照能杀死或抑制细菌繁殖,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微小气候。在建筑学中,日照条件是指阳光直接照射到房间内的时间长度和光照强度。对同纬度的不同地区而言,下列因素中,与日照条件无关的是 ( ) A.房屋的朝向 B.房屋之间的间距 C.窗户采用单、双层结构 D.窗户的大小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29~30题。 29.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30.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二、综合题 1.(2005年高考广东卷)下图是某区域的示意因,北回归线从本区北部花岗岩和变质岩山区穿过。中部为海积平原,南部为花岗岩丘陵.奇石岛上怪山林立,区内人口约28万,县城距最近的大城市200 千米,海沙镇水路经西门海湾到某沿海大城市40海里。根据以上资料,结合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 (2)在土地利用上,北部海拔200米以上的坡地宜种植___________;100~200米的坡地宜种植_____________;100米以下平地宜种植_______________;在沿海沙地应种植__________。 (3)晒盐的海水最好从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图中字母)海湾引入,若规划建设一个海滨泳场、深水港和工业区.最好分别选址在_______处、____________处和_____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 (4)根据该地区的资源状况,试述你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 2.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 材料二 1978~1996年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 (1)1995年至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 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 (2)在1978~1996年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 和 。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3.阅读图文资料,分析并回答。
(1)据图中提供的地理信息,试着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并阐述划分的理由。 (2)比较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只要写出比较的项目即可) (3)据资料试写出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和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分界线。 (4)图乙中牧区①受自然因素影响,畜种的分布主要呈 地带性变化。限制牧区②和③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中,牧区②是 ,牧区③是 。 (5)东部农区牲畜头数约占全国总数的80%,其饲养和放牧牲畜的有利条件是 和 。东部农区,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鸭、鹅数量和放养规模远远大于秦岭一淮河以北地区,分析其自然方面的原因。 4.(2008年广东卷)15.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现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省区。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共13分)
资料一:见图“中部六省位置示意图” 资料二:见图15
资料三:见图16 (1)有人提出“中部塌陷”的说法。根据图15,可以体现这种说法的依据是_________。(2分) (2)导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2分) A.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B.与东部地区比,城市群带动能力弱 C.劳动力丰富 D.交通条件不如东、西部地区 E.“中部崛起”战略尚未实施 (3)下列条件各省工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3分) A.山西是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 B.位于湖北的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 C.河南、安徽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 D.湖南、江西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4分) (5)分析该区域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2分) 5. 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相同点:① ② ③ ④ 不同点:① ② ③ (2)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 相同点:① ② ③ 不同点:① ② (3)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6.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甲为我国 地区,该地区主要地形是 ; (2)乙为我国 地区。(3分) (3)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6分)
(4)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请简要分析为什么能形成商品粮基地(从自然、人文等方面分析)? (6分) 7.联系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海某出租车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出租车的位置信息,所采用的技术是 (单项选择) A.RS B.GIS C.RS和GPS D.GIS和GPS (2)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彩红外遥感图像时,发现外环线周边地区的红色块状区域面积越来越小,而蓝灰色区域面积越来越大。据此可以判断,该地区 用地面积在缩小,而 用地面积在扩大。 (3)根据三颗卫星提供的资料,运用数学原理就可以计算出地面静止物体的位置。如图所示,有四颗卫星提供资料,除可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准度外,还可迅速计算出 物体的空间位置。 (4)下列选项中,可以应用3S技术的有 (多项选择)
A.导弹发射的精确制导 B.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精确测量 C.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统计 D.人口密度与商业网点布局的相关分析7 8. 阅读下面三则资料,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从1999年3月24日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多国部队以南联盟科索沃省自治问题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给南斯拉夫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一系列恐怖主义袭击事件,过后,美国在阿富汗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反恐怖主义军事行动,并一举摧毁了塔利班政府。 材料三:1999年3月27日,北约部队一架F—117A隐形战斗机被南联盟的防空部队击落。飞行员跳伞后在脚触地的一刹那,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了紧急呼救信号,当间谍卫星把呼救信号传送到北约空袭南联盟指挥所后,美军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6小时后,当一架M—6B电子干扰机发现飞行员的准确位置时,一架MH—60G搜索与救援直升机降落在飞行员的面前,把飞行员接上了直升机并安全返回基地。 (1)获取对南联盟(现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大规模轰炸的信息资料主要应用了( ) ①全球定位技术 ②遥感技术 ③地理信息技术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2)在地面部队的配合下,美国对塔利班政权大至军事设施小至主要组织成员的打击异常精确,其信息资料的精确性主要是依靠(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美国联邦特工的侦察 根据材料三判断以下两题: (3)在对美国飞行员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飞行员发出的呼救信号你认为属于( ) A.GIS信号 B.GPS信号 C.CRS信号 D.以上都不对 (4)在对美国飞行员进行的营救行动中,要准确地对飞行员进行定位,依靠的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并简要地阐述该技术系统的主要特点。 9.读图2-5和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CIS)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差别是,CIS所采集的信息是按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来反映地理实体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如目前我国巳应用CIS对各地区各时段“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等指标分类汇总,在地图上进行“地点”、“状况”的位置标定,每日发布各地疫情通报,供有关部门查询分析,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1)根据我国部分省区“非典型肺炎”累计临床诊断病例通报表中的数据(截至2003年5月22日10时)在我国部分省区图的图例空框中,设计区分各病例数值段的图例符号,并在图上山西、湖南两省范围内画出相应的图例符号。 (2)下列课题中,主要是应用CIS进行研究的有( )(多项选择) A.近50年来,世界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B.近10年来,上海市区人口分布变化特征与城市建设相关性分析 C.浙江省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与农业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D.上海市浦东新区内环线内主要道路交叉点交通流量状况通报及优化公交线网、站点分布的方案设计 (3)试设计一项应用CIS的课题研究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CCDA 6-10 CBDBC 11-15 ADBBB 16-20 AA AC CD AC 21-25 BBBAD 26-30 BDCAC 二、综合题 1. (1)亚热带季风气候,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海岸线较长,人多地少等。 2.【答案】(1)0.81 ①自然灾害频繁;②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2)栽培技术革新推广良种 (3)①增施有机肥;②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③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3.(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①地势影响: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②气温影响: 我国的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但由于地貌的影响,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了转向。③降水影响:综合地貌气候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为界,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只要答出三大自然区名称即可) (2)地形地势 气候 植被 土壤 水文人类活动 (3)大兴安岭—阴山一青藏高原东缘 (4)经度 气候干旱 高寒 (5)饮料丰富 南方山区山地草坡之多 河网稠密 4.答案:(1)依据:①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下降;②在三大地区中,中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最小。 (2)BE(3)ABD(4)优势:①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气候资源丰富);②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大面积的平原,如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等)。 不利:①降水季节变化大(变率大),多洪涝、干旱灾害;②初春、冬季多寒潮;③水土流失严重 (5)意义:①该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0%;②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小麦和稻米主产地 5.答案 (1)
(2)
(3)①立法管理:加强国土立法,实行科学管理 ②保护环境: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或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③农业:农业走向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工业: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 ⑤交通: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 ⑥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进程 6.(1)东北 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3)甲:黑土 旱地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乙:水稻土 水田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地连片大面积分布(1分);土壤肥力高(1分);夏季高温多雨,水热配合好,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要(1分)。(共3分) 人文条件: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不多,可提供较多的商品粮(1分);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雄厚,可提供农业发展所需得各种农业机具(1分),而大面积分布、地势平坦的耕地最适宜大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分),农业生产的效率高。(共3分) 7.(1)D (2)农业 建筑(非农业用地) (3)运动 (4)ABC 8.(1)B (2)C(3)B(4)技术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9.(1)题只要根据所列数字设计不同图例,再根据图例画出山西、湖南两省的符号即可。(2)题要求学生注意“GIS所采集的信息是按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来反映地理实体结构及动态变化规律的”,而A选项中世界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变化不是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因此不能应用GIS进行研究。(3)题为一应用题目,所设计项目只要有空间分布特征即可。 答案:(1)设计图例绘图 (2)BCD (3)设计项目 如“江汉平原某年水稻长势的监测分析”、“中等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模式及与交通、环境关系的分析”、“油轮在某海域发生大量漏油事故时,预测其污染范围及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