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导航

http://www.newdu.com 2018-12-02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导航
    江 西 王笑开
    【结构图表
    

    现
    代
    中
    国
    的
    对
    外
    关
    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另起炉灶”、“扫除清洁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苏建交;周恩来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开创外交新局面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美国独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进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1979年中美建交)
    

    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新时期外交的调整(坚持改革开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考点串讲
    1.正确理解我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从背景看,二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突出特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而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为了巩固新政权,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从内容看,它与独立自主的提法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从结果看,“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制定很有必要。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新中国初期在外交领域最突出的成就。它对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起了重要的作用。
    2. 全面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为争取国际局势进一步好转和,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首次提出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再次提出是在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最终完善是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特点:广泛性是指不论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都可以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科学性是指它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时代性是指它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反映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正确认识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政治制度和国家利益是影响中美两国关系演变和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第一,不同的政治制度成为两国发展关系的障碍。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受到美国的敌视,为此美国扶持国民党政权,长期阻挠中国的统一。第二,共同的国家利益使两国关系接近。中美两国在国家利益受到来自外部环境苏联共同威胁时,终于相互妥协,改善双方关系。以上两个因素中,国家利益是决定中美两国关系的根本因素。中美两国各自国家利益共同遭受苏联霸权主义威胁,是两国关系改善的具体原因。首先从美国方面看,“冷战”开始到80年代末,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遏制苏联。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争霸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苏联重建它的全球势力,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态势。70年代起,美国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因此,尼克松当选总统后,对外战略作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次从中国方面看,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中国拓展外空间,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
    4.新时期我国调整外交政策的原因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国家安全战略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同时,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十届三中全会,我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也需要适时调整外交政策。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争霸战略态势趋于平衡,欧洲、日本的发展,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世界出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易混知识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之间的比较
    建国初“三大政策”三者各有侧重。“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后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之间,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去认识:(1)目的,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2)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3)影响,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外交政策的比较
    相同的国际环境: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国家都对新生政权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富强。不同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如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对帝国主义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在《告各友邦书》中明确承认“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实质上是一种屈辱外交。形成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第一、社会制度的不同。新中国实行独立外交,而且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屈辱外交,因为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徘徊。第二、领导力量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而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本身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
    【学法导航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同时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其中着重介绍了三个时期: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外交政策和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新中国审时度势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一边倒”、“另起炉灶”的基本方针。在这些方针的指导之下,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到195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有25个,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重大突破。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外交也有了重大突破,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更广泛的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第三,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中国外交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的外交战略,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形成了独立、自主、和平的多边外交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作用。
    【体验高考
    1.(2010·广东卷)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 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 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 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航空
    

    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
    

    0.80
    

    其他各洲
    

    0.80
    

    【答案】D
    【解析】题眼:国际邮件资费表数据。考点:新中国外交。从国际邮件资费表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不正确;B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
    2.(2010·新课标卷)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故答案为D。
    3.(2010·上海卷)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复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 参加万隆会议 ④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③①②④     B. ③②①④     C. 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答案】A
    【解析】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在1972年;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加入世贸在2001年,故选A。
    4.(2010·浙江卷)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排除法来解答此题,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所以排除④,排除答案B、D。选项A、C的区别在于①②选哪个,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从49个攀升到112个,中国外交打开了全新局面,因此答案A。本题不仅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历史知识的记忆,是一道难得的好题。
    5.(2010·福建卷)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     B.战略结盟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答案】D。
    【解析】此题图片信息易读,主要还是考查两历史事件的比较,常规解法是逐一审核,尼克松访华不属于睦邻友好,两者都不是结盟,也不是另起炉灶,故选D。
    6.(2010·全国卷1)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组建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答案】B
    【解析】三个世界理论是毛泽东70年代提出的;美苏关系在60年代是紧张关系;D与题干不符
    7.(2010·安徽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  
    【解析】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