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第1-4单元测验 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汕尾中学 肖建生 第Ⅰ卷(选择题 共9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3分。共90分 1.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最早可能出现在 A. 西周 B.唐朝 C. 北宋 D. 明朝 2.古汉字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甲骨文能够反映商周政治状况的是 3.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4.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五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5.“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6.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肯定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7.某次知识竞赛中,有一道题是“假如你是英国人,要想当选为首相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正确的选择应为①成为某一政党领袖②在议会选举中要成为第一大党③必须通过国王的任命 A.①不正确,②③正确 B.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C.①正确,②③不正确 D.①②③均正确 8.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非常强调的是: A.中央集权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 9.1875年法国宪法的条款中,从法律上阻断保皇派复辟企图是 A.“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据绝对票数选出,可连选连任”。 B.“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C.“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D.“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10.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西安时,一个小姑娘问它:“总统先生,全美国人民都归你管吗?”克林顿想了一下回答:“不,应该说全美国人民都管着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克林顿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B.克林顿是随心所欲与西安小姑娘开了一次玩笑 C.克林顿道出了美国政权的本质 D.西安小姑娘说出了美国政权的本质 11.“遇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君,以决从违。”实行这—政体的国家是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印度 12.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A.确立责任内阁制 B.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C.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 D.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13.之所以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 A.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D.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14.“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右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下列关于列强在中国获取下列特权的先后顺序是 ①领事裁判权 ②公使驻京权 ③协定关税权 ④设厂权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16. 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使人民获得充分的民主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17. 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 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C.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 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18.在1919年春夏之交,上海各界民众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D.日本企图颠覆华北实现“自治” 19.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2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那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 小明同学清明节上山扫墓,看到墓碑上刻有“中华民国25年立”的字样。请问这是哪一个立的 A.1935年 B.1936年 C.1937年 D.1938年 21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22.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2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幼年走向成熟。它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 A.八七会议上 B.遵义会议上 C.洛川会议上 D.中共八大上 24.某旅行社新推出 “重走长征路”的旅游线路,按照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历程,该线路所经过地点的先后顺序应是 ①泸定桥 ②瑞金 ③遵义 ④吴起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25.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拆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26.江苏省某纪念馆门前有“N4A”的标志,它是下列哪支部队的英文简写 A.北伐战争中的第四军 B.国共对峙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C.长征时期的红四方面军 D.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 27.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28.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④② 29.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的转折点指 A.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30.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22分,第33题22分,共计60分) 31.在东西方不同的制度下,国家大事的通过与否决、决策机构与程度各国不尽相同,反映了东西方政治决策系统的差异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①中国隋朝时对高丽用兵: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 。(1分) 理由是 (1分) ②公元前420年的雅典: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 (1分) 理由是 (1分) ③1840年,英国发动对清朝的鸦片战争,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 。(1分) 理由是 (1分) ④1914年,德国对英法宣战。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 。(1分) 理由是 (1分) ⑤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 。(1分) 理由是 (1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丘吉尔的话反映了美国政体的哪些特征?(2分)并指出英国政体有别于美国政体的主要表现。(4分) 32.(26分)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1928秋)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2分)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诗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2分)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2分)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2分) (3)导致诗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这次“远征”的胜利有何意义?(4分) (4)诗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2分)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2分) 33.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2分) 材料二 没有任何一座城市、也没有任何一个建筑群像南京长江路292号这样,毫无遗漏地见证了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历史,它完整地保存着如此众多的中国近代史的文物古迹,成为中国近代百年史上最有力的物证。 (2)中国近代百年史上有三个政权在此建都,现在的南京长江路292号就是其政府的所在地,请列举出在这三个政权的名称和建立者。(6分) 材料三 材料四 据报载,日本“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下称“编撰会”)编写的2002年度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在记述“日中战争”的部分,编撰者故意不提南京大屠杀事件,而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部分却这样写道:“东京审判法庭认定日本军队1937年在攻陷南京的战争斗中杀害了20万以上的中国民众。可是据当时的资料,那时南京人口只有20万,而且在日本军队攻陷南京城1个月后增加到了25万。此外,这一事件还有很多疑问,至今仍存在争论。因为在战争当中即便是不管什么人都杀,也不属于大屠杀。” ──新华社东京3月1日电讯稿 材料五 2001年至2006年,日本首相小泉曾六次参拜的东京靖国神社。靖国神社里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位。 ──中新网 (3)请问今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多少周年?(1分)日军进行如此野蛮的屠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请结合上面材料和所了解的知识,写一篇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纪念性文章。题目自拟(11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5 CDACA 6-10 ADCDA 11-15 CBCDB 16-20 ADCDB 21-25 ACBBD 26-30 DDCAC 31.(共16分)(1)①皇帝。(1分)理由:皇权至高无上,掌握国家一切军政权。(1分) ②公民大会。(1分)理由: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包括战争在内的一切国家大事。(1分) ③议会。(1分)理由:议会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力中枢,掌握实权。(1分) ④皇帝。(1分)理由: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元首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权(1分) ⑤国会。(1分)理由:按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拥有宣战权(1分) (2)特征:总统掌握国家行政权,但受到国会的制约;(1分)内阁只对总统负责。(1分) 表现:英国首相是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有权解散议会。(2分)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2分) 31.(共22分)(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2分)抗日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分)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2分) (2)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2分)夺取“中心城市”。(2分)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2分) (3)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分)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的巨大动力(4分) (4)渡江战役;(2分)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2分) 32.(共22分)(1)《南京条约》的签订(1分)、香港回归(1分) (2)洪秀全:太平天国政权(2分)孙中山: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2分) 蒋介石: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2分) (3)70周年(1分)。主要原因是泯灭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其它的原因言之有理也给分)(2分) (4)应包含对死者的悼念,对当年日本侵略者及现在日本的右翼势力的痛恨与谴责,对中日友好关系维护和发展,对世界和平的向往等方面的内容(11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