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必修2 > 同步检测 >

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

http://www.newdu.com 2018-12-02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2.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
    A.是俄国迅速恢复经济的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3.下图是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  )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
    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
    4.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
    A.政府实行实物分配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5.下图为1922年与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对比图。出现图中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C.国内外战争的结束
    D.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
    6.“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
    7.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    )
    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8.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是  (    )
    A.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B.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都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后来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
    9.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前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0.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忽视消费品生产④长期执行僵硬的计划指令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1.下列苏联(俄)历史上的农业政策或举措不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
    ①余粮收集制②固定的粮食税③农业全盘集体化④大规模种植玉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下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针对的是    (    )
    A.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D.斯大林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策略
    13.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它”是指苏联的    (    )
    A.农业集体化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社会主义制度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4.1958年,如果中国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指赫鲁晓夫    (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16.与斯大林相比,勃列日涅夫在管理经济方面的进步之处是    (  )
    A.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彻底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C.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D.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
    17.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18.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勃列日涅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19.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20.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    )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1题13分,22题14分,23题13分,共40分)
    21.工业化进程是指从以农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向以工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转变。在近现代史上,实现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这次工业化是从英国的纺织工业部门开始的。自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机的时代,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使各种机器有了巨大的动力,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示范。
    ──《英国工业化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  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对于工业化问题,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工业化必须高速度。
    材料三  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道路问题。毛泽东以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为前提,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不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因此,选择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构想一直为全党所认同,直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毛泽东和党中央才真正放弃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初探》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与苏联相比有何不同?(2分)
    (2)结合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的历史背景,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简要评价苏联的工业化。(5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4)结合中、苏、英三国的工业化道路,谈谈你的认识。(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表反映了1913年俄国、1920年苏俄、1925年苏联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情况。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坦率地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是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材料一 中1920年与1913年相比,工农业生产情况有何变化?主要原因有哪些?1925年工农业总产值与1920年相比,发生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6分)
    (2)材料二 中的“他”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
    (3)材料三 中提到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何特点?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体制方面作了哪些改革?(4分)
    (4)上述材料可以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材料二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苏联《文学报》评论
    材料三 有的人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对苏联经济有何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状况如何?(3分)
    (2)结合史实理解材料二中的评论。(4分)
    (3)材料三中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6分)
    第七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题干材料可知说的是苏维埃政权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18~1921年,此时期处于苏俄内战期间。B项符合题意。
    2.C【解析】由题干可知,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3.B【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危机。根据“十月革命后”“上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农民“上访”的主要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
    4.B【解析】本题考查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苏俄”、“1922年春”和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和了矛盾,巩固了政权。正确选项是B。
    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意义。主要农产品产量提高与1921年春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有密切的关系。A项不符合史实;1920年国内外战争基本结束,故C项错误;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此后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全国展开,故D项错误。
    6.A【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7.D【解析】要抓住题干中的“经济体制”和“本质特征”这两个关键词。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其本质特征是忽视价值规律。
    8.A【解析】本题考查苏联(饿)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存在;斯大林模式实行单一公有制,由国家控制经济。故A项符合题意。
    9.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从“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故选B。
    10.A【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抓住题干中“不值得仿效”这一关键信息进行解答。①是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与题意不符,故不合①的A项正确。
    11.C【解析】②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④所述内容不是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是不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③农业全盘集体化发展过急、过快,故选①③。答案为C。
    12.D【解析】结合题干“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下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叉要马儿不吃草”这一信息分析,毛泽东批评了苏联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
    13.D【解析】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经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借鉴。
    14.B【解析】1958年,中国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赫鲁晓夫正在搞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基本完成于1956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发生在斯大林时期,二者均早于1958年。
    15.C【解析】根据题意可以直接排除A、D两项,而B项不能说明“掘墓人”和“守墓A”,故选C。
    16.A【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不正确;C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D项是二者的共同之处。答案为A。
    17.B【解析】苏联优先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
    18.B【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90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90年经济出现负增长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不见成效所致。
    19.C【解析】本题实际考查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A、B两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是不如C项全面;D项是苏联解体前的状况,但不是主要原因。
    20.A【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主要对象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政府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B项错误。C、D两项都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答案为A。
    21.(1)英国的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而苏联则优先发展重工业。(2)原因: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评价:一方面,苏联的工业化使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以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3)由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到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4)要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过程中要处理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发展道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通过对材料一、二的对比分析即可得出英国和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区别。第(2)问则主要考查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归纳。“原因”注意从经济和国防建设两方面分析;“评价”应注意辩证地分析。第(3)问注意时间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段时间内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发生了两次变化,这是可以通过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获知的。第(4)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2.(1)变化:工农业生产衰退。原因:长期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政策因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2)国家干预经济。(或“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3)特点: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80年代,在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20世纪90年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别社会性质的依据;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国情出发,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凋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以中、美、苏三国的经济体制调整设题,题目较为简单。第(1)问“变化”从图表数据可以看出;“原因”抓住时间“1920年”,很容易得出是长期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造成的;“政策因素”应抓住“1925年”和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围绕罗斯福新政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来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全面作答。第(4)问较为开放,综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23.(1)影响: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状况:实际GDP平均为负增长,横向看低于世界水平,纵向看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2)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3)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解析】第(1)问考查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都以失败告终。据此并结合材料回答第(1)问。第(2)问主要考查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考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和戈尔巴乔夫改革,问题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