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评 (本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契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十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导致这一结局的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继续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 B.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C.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进行顽强抵制 D.外国商人不了解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2.曾国藩在总结湘军与太平军在湘潭、岳州作战取胜的原因时说:“湘潭岳州,两次大胜,实赖洋炮之利。”基于这种经验,后来他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天津机器制造总局 D.安庆内军械所 3.江南制造总局在其办公厅和各厂办公所门口都悬挂着两块虎头牌和拷打工人的刑具“水火棍”。工人常遭鞭打和“枷号示众”,受惩罚重者还要进牢房。这表明洋务运动中的军事企业 A.在管理上具有封建性 B.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C.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D.其工人由士兵充任 4.同治年间,中国的沙船日见少,外国的夹板船日见多,其原因是“沙船船货皆有捐厘,而夹板无之,此其利息不如夹板也。沙船非顺风不能行驶,而夹板则旁风亦能开行,此其迅速不如夹板也。沙船有风涛之险,有盗贼之虞,而夹板则炮火齐全,船身坚固,皆无是虑,此其安稳不如夹板也。”上述材料反映出外国船运业的优势在于: ①享有经济特权 ②军舰武装护航 ③船舶较为先进 ④资金非常雄厚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5.鸦片战争后,英国舍菲尔德一家著名的商行向中国运来大量的刀叉餐具,结果大量积压,几乎无人问津。这表明 A.英国商品倾销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B.一些英国资本家不太熟悉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C.英国商品价格太高,超出中国人的购买能力 D.中国人掀起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6.1868年,我国烟叶出口量为737担,1894年增至113 000担。这表明 A.我国烟叶产量增加很快 B.我国出口产值增加很慢 C.农产品商品化速度加快 D.我国外贸处于出超地位 7.1885年,广东一些手工丝织业者捣毁新式机器缫丝厂,杀死丝厂工人。事件发生后,地方官员派兵查封各处丝厂,理由是“平民不得私擅购置机器。”这说明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官府的歧视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③清政府重视社会稳定,平衡各方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8.下列各项中,属于洋务派观点的是 A.“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 C.“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D.“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 9.下列对洋务运动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维护清朝统治 B.创建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力量 C.兴办民用工业,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引进了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 10.下列现象,不属于19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要变化的是 A.洋务运动兴起 B.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C.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建成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1.李鸿章认为:“然欲自强必先理财,而议者辄指为言利;欲自强必图振作,而议者辄斥以喜事。至稍涉洋务则更有鄙夷不屑之见横亘胸中。不知外患如此其多,时艰如此其棘,断非空谈所能有济。”李鸿章不畏成见,敢于“理财”的表现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汉阳铁厂 C.创办轮船招商局 D.创办京师同文馆 12.俾斯麦在论及中日两国学习欧洲时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也!”这些“中国人”是指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13.洋务企业破产的原因不包括 A.缺乏政府的支持 B.社会观念的陈旧 C.封建制度的腐朽 D.管理人员的腐败 14.19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采用洋纱织布。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传统手工业重新崛起 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工业革命开始起步 D.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16.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这表明李鸿章 A.认识到了中国贫穷的根源 B.发现了洋务运动的根本弊端 C.找到了工业生产的规律 D.认为办洋务运动的重心应该转移 17.下列事件和现象,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①洋务运动 ②太平天国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实业救国思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8题15分,第19题16分,第20题18分,共49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司马迁《史记》
注:第一时期外国人所办工厂为1843年至1894年的合计。 (1)上表所统计的三种企业分别属于_______资本、_______资本和_______资本。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资本是怎样形成的? (2)根据上表统计,同第一时期相比,第二时期中国境内工业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解题技巧】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考查学生运用材料分析、综合、判断等能力。本题属表格型材料问答题。第一问和第二问的设问都是先“是什么”,后“为什么”,符合学生的思维顺序。做这类题,首先,必须读懂材料,表格型的材料尤其要注意数字的自我变化(即与自己比)和相对变化(即与他人比)。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寻找所学知识和材料观点的联系。最后,规范思维、组织成文。 参考答案:(1)民族、官僚、外国。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出口加工、船舶修造等企业,形成了外国资本;洋务派为“求强”而开办了军事工业,为“求富”而创办民用工业,形成了官僚资本;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下,一些商人、官僚、地主投资开办近代企业,形成了民族资本。 (2)最明显的变化是民族资本的比重超过官僚资本。原因有: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鼓励民间办厂,清末新政奖励实业政策,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等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A 4.B 5.B 6.C 7.A 8.C 9.A 10.D 11.C 12.B 13.A 14.D 15.C 16.D 17.C 二、非选择题 18.(1)农本商末。理由:农业是生产财富,商业是消费财富;农民是自食其力,商人是“游食”。(6分) (2)农商皆本。理由:商业促进流通。(4分) (3)经商求富,是人的本性。对于商业,上策是因势利导,其次是教育规范,最下策是国家垄断商业,与民争利。(5分) 19.(1)汉阳铁厂,大生纱厂。(4分) (2)管理精良、营运高效,可资后人借鉴;使外轮退出川江航线,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航运势力及于海外,拓展了民族工商业的市场。(8分) (3)要继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要有爱国之心;等等。(4分) 20.(1)农业地位高于工商业地位;农业与工商业是对立关系。(4分) (2)英国农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剩余劳动力和市场,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6分) (3)农村经济残破,市场狭窄。(4分) (4)农业是基础,但农业与工商业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