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 山东省茌平县实验高中 刘秀珍 【目标解读】 1.记住: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和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或者思想。 2.理解: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原因与意义;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步步深入。 【知识准备】 1.二程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2.朱熹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3.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哪些?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惊醒了睡梦中的中国人。 【知识形成】 一、“开眼看世界” (一)问题:阅读第一目课文,思考: 1.“开眼看世界”局面出现的背景、内涵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 2.林则徐的主要贡献有哪些?如何认识? 3.魏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如何评价? (二)点拨 1.评价“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但是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2.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制夷”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即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以强国御侮。它的提出,一方面是在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强国御侮之道而提出的;另一方面意味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开近代学西方之先河,也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进而向西方学习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三)针对性练习 1.“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 A.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B. 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所致 2.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意味着飞打开外窥世界的窗户,勇敢地并起传统的夷夏观念,从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向西方学习。作为一种寻求“制夷”之策与挽救中国于危亡的开放思想,他的着眼点是( ) A. 新思想新文化 B. 历史地理方面 C. 社会制度方面 D. 军事技术方面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问题: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含义、实践怎样? (二)点拨 1.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和“用”是一对古老的哲学范畴。“体”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由主体派生或者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所谓“中学”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指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西学”,是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就是主张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就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及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手段;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相似之处 (1)根本目的的一致性:都在于维护风雨飘摇的清朝统治,但侧重点不一样:前者侧重于抵抗列强侵略,后者侧重于镇压人民反抗。 (2)手段、内容的一致性:“师夷长技” ──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3)作用的一致性:在当时封闭的中国,对人们的思想解放起着重要作用。 (三)针对性练习 3.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 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之本,发扬光大 B.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 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4.“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区别在于( ) ①根本目的完全不同 ②思想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 ③阶级立场不同 ④所起的作用不同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5.“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包括( ) ①不改变中国的固有制度和纲常名教 ②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才能“求强”“求富” 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④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来挽救清政府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三、维新变法思想 (一)问题: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 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张和评价 2.康有为的主要性活动有哪些?如何认识? 3.梁启超和严复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4.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 (二)点拨 1.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关系 早期维新派是在办洋务的过程中,认识到只学习西方技术的弊端,主张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又变革政治制度,使近代先进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制度层面,这是一个巨大进步。主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列表比较各阶层
(三)针对性练习 6.下列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是(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张之洞 7.下列最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是(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梁启超 D.王韬 【知识应用】 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核心是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2.鸦片战争失败后,一部分人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道路和学习西方,他们大多属于 A、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 B、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 C、经营对外贸易的商人 D、下层群众中的先进者 3.林则徐被称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因为他 ( ) A.编译外国书籍,重新认识世界 B.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C.认识到鸦片泛滥的严重危害 D.领导了禁烟运动 4.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中“制夷”的本质是: ( ) A.学习西方的科技 B.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 C.维护清朝的统治 D.抵御外国的侵略 5.鸦片战争后,中国产生了一股新思潮,“新”是因为它的代表人物主张 A.“师夷” B.“制夷” C.强国 D.关心时局 6.有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提出此观点的是( ) A.林则徐、魏源等人 B.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C.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D.慈禧、光绪等 7.19世纪九十年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体现出张之洞主张 A.全面向西方学习以应付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B.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C.加强个人修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D.倡导西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8. 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是体制,然后是皮毛。”这里的“皮毛”是指什么? A.西方科学技术 B.西方生活习俗 C.西方经济制度 D.西方教育制度 9.下列属于洋务派的观点有(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师夷长技以自强 ④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A. ③④ B.①③④ C. ①②③ D . ②③ 10.(2002江苏河南综合)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1.“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物,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这段言论应该出自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12.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是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①中体西用 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 ④民主与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3.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法擅其权,大小官员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厌也。” 请问此人的主张是 A 加强君主专制 B 建立皇族内阁 C 实行君主立宪 D 倡导民主共和 14.(1999上海)“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容闳《西学东渐记》 D、洪仁玕《资政新篇》 15.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 挽救民族危亡 B 推动政治改革 C 发展社会经济 D 促进思想启蒙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海国图志》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州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二 曾国藩说:“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郑观应《盛世危言》 ──梁启超《变法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