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六个问题 南京市秦淮高级中学 王必闩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指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这一段历史。 一个“特征”、“理论”: 1.特征:国共两党对峙。 2.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二次“起义”、“运动”: 1.起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这些起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2.运动: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领导下,北平学生率先开展抗日救亡斗争,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三个“会议”、“事变”、“政权”: 1.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 2.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1936年12月12 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3.政权:这一时期国内出现了三个政权并存,即1927年秋,南京国民政府;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的伪满洲国。 四条线索: ①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线索:1927年宁汉合流;1928年“北伐”、“东北易帜”。实行“法币政策”、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对日本侵华实行不抵抗政策,使大片国土沦陷等。 ②中共探索革命道路活动线索:开展武装斗争,召开会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临时中央政府,粉碎国民党反革命围剿,被迫长征,完成战略转移等。 ③日本侵华线索:发动“九一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侵占东北三省。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日本侵华步伐进一步加剧。 ④抗日民主运动线索:东北人民自发开展抗日斗争,国民党爱国将领也开展抗日活动,中共发表宣言,组织抗日活动,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统一战线方针,掀起“一二九”运动,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逐步扭转了时局。 五次反革命围剿: 从1930年底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三次反革命“围剿”, 1933年2月,蒋介石调集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最终被中共彻底粉碎。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由于中央领导人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六点认识: 1.1931年以前国内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之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正式成为主要矛盾。 2.中共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过程,也是中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3.中共不断进行政策调整,如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等,充分体现了中共始终坚持抓主要矛盾,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也是中共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所在。 4.中共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高瞻远瞩,坚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充分体现了中共驾驭时事的原则性和外交策略的灵活性。 5.中共与国民党以及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过程,也是中共由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6.中共与国民党路线、方针、政策之间的差异和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两党的性质以及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