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国庆长假,同学们即将迎来新学期第一次月考。你准备好了吗?今天为大家带来高二历史月考试卷,赶快练练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下列主张不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 A.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B.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2.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3.荀子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以下言论,体现“礼”的是( ) A.王者必受命而后王 B.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D.夫吏者民之师,车驾衣服宜称 4. “(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僵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 A.儒家的学说 B.道家的观点 C.法家的主张 D.墨家的思想 5.十八世纪的西方有句谚语:“The laziest (最懒惰的)government is the bestgovernment”,下列先秦时期思想流派的观点与其不谋而合的是( ) A.以德治国的文化人学派 B.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C.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D.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6.《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一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 7. “他看到了认识中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可是他要舍弃相对,追求绝对,主张齐一万物,未能准确地解决这个理论问题。”这里的“他”是( ) A.荀子 B.老子 C.庄子 D.墨子 8.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 ) A.百家争鸣的结束 B.思想兼容的走向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各种学派的诘难 9.《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其寓意主要体现了( ) A.道家的“无为”思想 B.法家的“变革”主张 C.墨家的“节用”倡议 D.儒家的“礼制”要求 10.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11.据《尚书》记载,周之文武将兴,兵渡盟津,白鱼跃入王舟;有火覆盖在王屋上,又忽然流动,变成了红羽乌鸦。如果按照董仲舒的思想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他可能认为( ) A.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B.汉武帝需要顺应上天意志 C.这是一种吉兆,是对周王美德的报答 D.这是一种凶兆,是对周王暴政的惩罚 12.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说明了董仲舒将儒学( ) A.神学化 B.世俗化 C.政治化 D.思辨化 13.从汉朝起,历年二千,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其间或兴或衰,却没有一个学派或宗教,能夺取它的正统地位。儒学的不败原因有( ) A.严格拥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B.其它学派缺乏特长 C.统治者历来尊重儒学 D.儒道佛鼎立,儒守中立 14.董仲舒说:“事应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他提出的这一理论( ) A.使民间封建迷信思想氛围更为浓厚 B.促使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神学教育 C.鼓励人们遵从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 D.便于汉武帝假借“天”来巩固统治 15.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 ) A.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 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 C.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 D.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 16.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 A.表明了三教合一的出现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17.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8.朱熹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朱熹此语的主要目的是( ) A.复兴分封制和宗法制 B.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 C.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 D.倡导建立书院以推进学术自由 19.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约而同讲过几乎相同的话,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这反映了( ) A.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三教合一” B.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引导人们信教 C.儒家、佛教、道教都受古代帝王尊崇 D.宋朝、明朝、清朝皇帝治国理念相同 20.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于途中饥渴难当,遇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同伴争相摘食,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劝他取食,他却答曰:“非吾之所有,取之不义。”同伴进而劝解道:四周房倒屋塌,梨主已不复存在。许衡则说:“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这反映了( ) A.理学制约了人的追求 B.理学家追求孔颜之乐 C.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 D.不容动摇的道德信念 21.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结果 B.宋明理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C.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 D.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22.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明朝(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市民文化开始兴起 C.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 D.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 23.李贽承认个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天尽世道以交”,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B.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C.封建专制统治己走向衰落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萌发 24.明末清初,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活跃局面。以下对这一时期思想家的主张及评价正确的是( ) ①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挑战了正统理学 ②黄宗羲主张建立“天下之法”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君权 ③顾炎武“众治”主张实质是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④王夫之的“循天下之公”标志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顶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非但不是“万世之至论”,而且变成了“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这种议论( ) A.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B.表明李贽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C.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D.是对专制君主的猛烈抨击 26.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可以推断( ) A.追求神仙成为士人普遍风气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 D.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27.黄宗羲“藏天下于天下”的思想与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的思想如出一辙。二者实质上都( ) A.反对君主制度 B.抨击君主专制 C.主张人人平等 D.继承传统儒学 28.据《古矿录》 记载:“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构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这一发明出现于( )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唐末宋初 29.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 ) 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儒学强调入与自然和谐相处 C.八股取士禁镏人们的思想 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30.2016年12月8日,应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向世界十次提到“中医药”。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下列有关中医药知识对应准确的是( ) A.《黄帝内经》——西周时期问世、战国时期编订,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针灸疗法——其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我国祖先独创,近代以后方为他国所知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