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结束,小编整理出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真题与答案,供高一高二的同学备考学习。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有关公职人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2016年10约12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界立法会新当选议员的宣誓仪式上,个别候任议员在宣誓时擅自篡改誓词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应该重新安排宣誓的争议,并由此影响立法会的正常运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就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如下解释:宣誓是该条所列公职人员的法定条件和必经程序;宣誓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宣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监誓人面前进行。 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12分)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仅仅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饰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 (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jj26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jjj27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近年来,我国许多传统古村落被开发成旅游观光地,一些古村落的村民仍留在村内,如“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存,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图7),依然有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 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住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称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顺丰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制度,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真题答案: 政治:选择题 12~23答案:CADAC BACDB BB 非选择题 38、 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的错误: ①产品供需存在矛盾:有的产品产能过剩,有的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 ②产品供给机构存在问题:优能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不足 ③产品的品牌度不高。 生产企业如何应对: ①大力践行供给的改革,化解产能过剩。面对市场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②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③创立品牌意识,提高的信誉和形象,知名度和名誉度 ④调整企业经营策略,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生产 出质优价廉的优质产品。 39、 (1)解释的原因: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最高立法权;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必须接受人大常委会的司法解释。 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央授予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不能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相违背或冲突,如果有异议,必须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司法解释。 (2)重要意义: ①保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也维护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权威;②打击了部分港独分子的嚣张气焰,维护了香港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③有效的维护了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理顺了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别行政区之间的关系。 40、 (1)①正确的处理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②立足社会实践,进行了文化创新,突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主体作用; ③利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促进了文化的发展;④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优秀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了正能量。 (2)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文化的传统要扎根人民群众的实践;③服务群众,扎根群众实践,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试卷需要作为最高标准,满足人民日夜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3)①开设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课程,并纳入学费考评;②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活动,比如举办优秀诗词大会,书法大赛等活动。 地理:选择题 1~11 答案:BDAAD CABBC D 非选择题 36、(1)剑麻属于热带经济作物,需要高温多雨的生长,我国以亚热带和温带为主,热带范围较小,产地很小,我国经济发达,随着我国航海、汽车产业、光纤产业发展迅速,对剑麻通讯需求量大,因此供求矛盾突出。 (2)基罗萨位于热带地区,适合剑麻种植;基罗萨是距离首都有一段距离的小镇,劳动力充足且廉价;土地面积广大且价格低,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通过铁路连接首都与港口,对外交通便利。 (3)剑麻生长在热带,叶片的水分含量大,该地气温高,容易糜烂,破坏纤维,影响品质;直接运输剑麻不便且易腐烂,当地就有加工厂,加工后方便运输。 (4)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为农民提供保险等保障,增加了经济收入;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地区的消费水平,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修建学校、卫生间,改善了当地就医难和上学难的问题。 37、 (1)阳坡2000~2300米之间。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大,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小。 (2)未遭受干扰时,阳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阴坡,读图结合材料可知,海拔较低地区(2000米以下)少数植物获得竞争优势。随着海拔升高,多样性增加,在遭受干扰情况下,阳坡在2200米以下,多样性少于阴坡,如果按照未遭受干扰的情况,阳坡和阴坡降水量及坡度差不大,阳坡同海拔的多样性多于阴坡。 (3)温度高,湿地较低,阳坡受同一时间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阳坡与阳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的大小,从而导致水分的差异,阳坡温度高,蒸发量比阴坡大,湿地小。 (4)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且按照苔原带的分布规律来看,海拔高度越高,适合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对于植被分布的干扰性降低,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43、村民活在古村落中,有利于保持古村落的活力,提高古村落的游览价值,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生活在古村落的村民可以对古村落进行维护,有利于保护村落遗址;生活在古村落的村民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有利于提高景区旅游接待能力,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为保护古村落提供资金。 44、怪柳侧向枝条多,入侵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容易影响交通安全;公路两侧怪柳疯长,增加城市管理成本;怪柳种子多,易成活,数量过多容易导致林区其他树种减少,天然林树种结构改变,易导致林区动物生存环境改变,威胁其生存。 历史:选择题 24-28:DACBA 29-33:ABCBD 34-35:DA 非选择题 41、(1)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专制王权,否定了“朕即民族”,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也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民族观的形成。 (2)相同之处:反对国内封建势力,争取民众的民主、自由、平等。不同之处: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维护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把斗争矛头还指向西方帝国主义及国内之反动资本家。 原因: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西方思想的影响;国民党“一大”《宣言》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启蒙思想的影响,民族之间的交流。 42、示例: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出现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阐述:中国:明朝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明朝思想家李贽抨击封建礼数,追求个性解放。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也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 西方:这一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如达芬奇、拉斐尔、莎士比亚等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抨击宗教神学,有利于人们的思想的解放,而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了教会支持的地心说,也有利于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进步。 小结: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弘扬,冲击了封建统治,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45、(1)政府主导:循序渐进;重视提高脑力劳动者报酬;工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改变平均主义状况,注重按劳分配;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关注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的待遇。 (2)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调动职工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6、(1)内容: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意义:《开罗宣言》是确认台湾等地属于中国领土的国际性文件,它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等中国领土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置台湾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与国家主权,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威望,提高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2)构想: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战后东亚秩序的责任,对日本的军事管制以中国为主,削弱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力,利用中国制衡英、苏等国,扶持一个亲美的中国政府。 47、(1)季札熟知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礼乐文化以及各国政治现状;季札具备儒者所谓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品德;季札维护传统宗法制。 (2)季札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出使有利于华夏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加强江南与中原诸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交流,有利于江南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