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从语文中品味语言的魅力。小编准备了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文章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岱(dài) 未了(liǎo) 眦(zì) 曾(céng) 钟(zhōng) 凌(líng) 2、通假字 荡胸生层云【“曾”通“层”】 3、多音字 了【(liǎo)了却 (le)助词,去了】 4、古今异义 岱宗夫如何 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今:丈夫。 5、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三)翻译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四)节奏划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五)写作方法 这是一首古体诗。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诗人落笔由远至近,笔下之景从朝到暮,诗中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首联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景即情也”。眼前之景,表现了诗人心中之情。颈链是细望。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荡涤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望着飞鸟入林,这里透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一片挚情。尾联饱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诗中表现了一种不怕艰难对未来充满自信的雄心和气概。使情景理融为一体,完美自然。 (六)内容设问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二位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表现了不怕一切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即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抱负。 (七)理解性默写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点明文章主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诗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春望 (一)文章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春天才得脱身。在被迫留居长安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春望》就是作于此时的一篇代表作。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簪(zān) 2、词类活用 城春草木深【名词作动词,到了春天】 (三)翻译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愁看这漫天烽火,已连续好几个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纸片抵万金。 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连头簪也插不上。) (四)写作方法 1.以景衬情,情注全诗 2.格律严谨,对仗工巧 (五)内容设问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着两句诗引移情于物,情景交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情景描述出来。 答:感时伤别,花也落泪,鸟也惊心。作者满怀忧伤的心情,看到清晨待怒的花儿,鸟儿的啼叫,也在为自己的落泪揪心的鸣叫。 (六)理解性默写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写出了望中所见,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作者在家破人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的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重点内容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此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石壕吏 (一)文章背景 见《杜工部集》。为《三吏》之一,作于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后,唐由盛变衰,国不成国,民无宁日。是年,作者经新安、石壕等地流离迁徙,目睹官吏征丁后有感而作。此时,作者已为中年,诗中早已没有年轻时的壮志豪情了!所谓《三吏》,即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石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逾(yú) 妪(yù) 簪(zān) 咽(yè) 戍(shù) 邺(yè) 2、多音字 咽【(yān)咽喉 (yàn)咽下 (yè)哽咽】 3、古今异义 老翁逾墙走【古:跑。 今:行走。】 听妇前致词【古:对……说。 今: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所作的讲话。】 有孙母未去【古:离开。 今:往。】 出入无完裙【古:衣裳。 今:裙子。】 4、词类活用 听妇前致词【上前,走上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三)翻译 ①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②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④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⑤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 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⑨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 ⑩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 ⑿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四)节奏划分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五)理解性默写 1.文中哪句话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百姓的痛苦与无奈? 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哪句话暗示老妇人被抓走了? 答: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说明兵役之残酷及战争之惨烈的是? 答: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文中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文中描写老妇人家中贫穷的句子? 答: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六)重点内容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