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中生具有团体两极分化严重,对文化课学习动力不足,感性思维较为发达,理性逻辑思维薄弱,对知识点的掌握容易停留在局部,看待任何事情多于偏激等特点。同时由于理性思维欠缺,这类学生也具有发散性思维活跃的特点,实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跳跃思考。正是由于这些个性化特质,使得艺术类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存在一定障碍,这些障碍主要表现在自我约束和管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评价障碍和学习进度障碍等等。针对艺术类高中生这些特点,笔者结合大语文观的要求,提出情感因素植入、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落实、注重能激发学生情感体悟的情境氛围的创造三个大策略。 一注重情感因素的植入 情感是人们接触客观事物后所产生的心理和态度上的反应。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代革命领袖列宁也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这些有关情感的论述,都充分说明了情感之于人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的行为,特别是在艺术生语文教学过程中,植入情感方面的因素,利用情感之于人的作用来强化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这个策略的提出主要基于“罗森塔尔效应”而提出。这个理论由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在一次对一所美国小学做调查后提出。罗森塔尔和雅各布随机选出18位学生,并宣布这些学生是经过测试后的“高素质人才”。结果后来这十八名学生都成为杰出人才‘。“罗森塔尔”效应的理论核心在于通过暗示的手段影响他人的情感和观念。人在受到暗示的影响下会不自觉朝着自己喜悦的暗示的方向靠拢,成为暗示者期望的人才一。将这个理论应用到艺术类高中生的教学中,也被称为教师的期望效应(Teachers' Expectancy Effects。简而言之,教师对学生往往保有一种期待,当这种期待通过暗示传递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激励,从而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实现教师的期望值。将这样的教学法应用到艺术类高中生教学中,则往往需要情感作为暗示的主要方式来达到激励学生的效果。笔者根据自身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对期望值的设定是进行情感因素植入的重要一环。根据艺术类高中生,对他们的期望值不能与普通高中生等同。这是因为他们往往承担着专业课考试的重担,而且他们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也存在着基础弱信心低的现实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类型的情感因素,有致力情感,表现为学生对智力类型活动的热情、兴趣、讨厌、抵制、迷惑等等情绪;也有对事物是非善恶进行评判的喜欢、追求、反对和抵触等情绪的道德情感;还有对事物美丑产生的欣赏、向往、逃避和害怕等情绪的审美情感。这些情感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因素往往是综合性的,在大语文教学活动中植入情感因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和情感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考虑到该类学生群体还具有两极分化的特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差异化和一体化相结合的方式对艺术类高中生进行情感暗示,以迎合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真正激励他们的学习信心。具体而言,一体化方式是指为一个班级内的所有艺术生都采取同一种激励手段增强他们亲近知识,亲近语文,增加学习信心。差异化方式则是根据他们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情感导向。差异化和一体化情感暗示都分别使用于课堂外和课堂内两种语境当中。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授课节奏的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很容易被教师的语盲一风格,譬如语言、语调、语气和节奏所感染,在情感熏陶方面尤其如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句式来增强语言的气势,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尝试不断变换语调和语气,轻重缓急,该活跃的时候活跃,该严肃的时候严肃,在讲课中一定要注重节奏的变化,让学生的情绪也处在一种变化的心境下,能够波澜起伏,让学生不经意间打开情感之门。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势和动作,为情感的进一步表现推波助澜。为人师表,好的老师之所以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一言一行狠容易成为学生们模仿的对象,有一句希腊名言如是说道:“学生并不总是听你的话,但总是模仿你的言行”。讲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二)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个体,笔者也努力通过家访、课后交流等方式理解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内心活动,在评语上给他们不同激励。例如有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成绩较低。笔者在撰写评语的时候往往采用“你一点一滴的进步,是对老师最大的欣慰”之类的语句。有的学生只对语文学习中的其中一部分感兴趣,偏废了某些语文环节的学习,笔者在课内课外就多鼓励他们参加其他环节的语文活动。如喜欢写作的学生往往忽略背诵,笔者就在课堂中鼓励他们将写作的热情融入到背诵中,从中发现背诵的乐趣。即使是喜欢写作的学生,也比较喜欢抒情散文,而忽略了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也根据他们的喜好,顺势而为,更多地和他们探讨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中的布局、造词遣句等难处,破除他们的畏惧心理,稳中有序地进行语文学习。 对于艺术类高中生而言,在学习上出错的频率往往比普通高中生要多,这是因为他们要同时兼顾专业考试和文化课考试,在时间和精力上被大大分薄了。加上自身对文化课不够重视,在错误出现的时候难免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错误的时候在学生面前树立正确的态度显得尤其重要。语文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在于,它对标准答案的依赖性较低,弹性和可供讨论的空间较大。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笔者往往采用匿名讨论的方式进行。例如从学生作文中抽出一篇来,隐去学生姓名,在向全体同学简要介绍该作文的布局谋篇,朗读作文中的一个或者若干个片段之后,让同学们讨论“这样的布局是否合理?怎样用词造句更好?”通过这样的互动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课堂参与热情也更高了。同时,在面对学生的硬性错误的时候,笔者也尽量避免用红笔和“X”来标明错误,而改用蓝色笔和圆圈划出,将纠错对学生造成的心理打击降到最低点,尽量保护好艺术类高中生较为脆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此外,对于很多艺术类高中生而言,他们在学习文化课时往往带有一种自卑的心态,觉得自己不被人理解,或者是出于对艺术的偏执,觉得学没学好语文没多大关系,只要在专业艺术上有过硬的技能就可以了,因此,对语文学习总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尽可能打开学生的情感通道,了解这种自卑心理的症结所在,然后再对症下药,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从内心接受语文对于提升艺术美感、领悟力及审美观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从内心里与语文教学融汇到一起,与教师实现情感相通,做到学以致用。 (三)注重课堂民主氛围的培育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好比一个舞台,每个学生都是主要角色,而老师扮演了导演的角色。这个舞台能否演好每一出戏,首先就要看导演也就是教师的课堂艺术功底如何了。 首先,课堂气氛是展现课堂艺术的一个着力点。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径渭分明,这样的课堂氛围很容易压抑学生的情感,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要注重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形成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这种民主氛围的存在,而不能只流于形式。一旦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这种民主氛围的存在,也就相应打开了学生的情感之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其次要善于用各种艺术形式替代教材。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有目的引导学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思想的理解,对艺术类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出他们的表现欲望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与老师的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再次就是要尝试走出课堂,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真正结合起来。但这种“走出”不能仅仅理解为走出形式上的课堂,到课外去学习。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与社会生活的接触更为直观,但具体操作起来仍存在诸多不便之处。真正的“走出”课堂学习,应该是学会怎样将课文内容融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通过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亲身历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知、理解和领悟,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具体的认知过程,通过这种情感的投入,让他们对课文内容产生真情实感,才会拥有真才实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关注学生,努力为他们解疑释惑 在校园中,选择了艺术班往往就意味着和自己的同学、朋友做出不一样的人生道路选择。因此,艺术类高中生往往承担着更多对人生、对未来的焦虑和仿徨。这种负面的情绪如果在课堂内外得不到有效的宣泄,往往会成为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绊脚石。尤其是每年的一月中旬到二月中旬,正是艺术类高中生奔赴全国各考场进行专业课考试的重要时刻。他们需要比同龄人多经受一次严峻考验和心灵动荡。因此艺术类高中生的文化课教授很有必要从生活和心理上给予这些处在特殊时期的学生更多关注。对于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因为在所有的文化课中语文与学生的情感走得最近,因此在课堂上和课后与他们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为他们开辟情感宣泄的通道是艺术类高中生的语文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情感是人内在的一种心理活动,摸不着看不到,并且变化莫测,但情感因素之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情感因素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二.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落实 在一中任教期间,笔者认为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艺术类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格外重要。因为多数艺术类高中生在文化课上所倾注的时间和精力较为有限,因此需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才能为他们高考文化课考试和整体录取结果提供稳固的根基。在os届艺术班刚刚如高中阶段学习的时候,笔者就为他们制定了班规、班纪,以及最重要的班训“自主、自律、勤奋、高效’,。勤奋和高效,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稳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所提出的口号。从高一开始,笔者重点抓住语数外三个基础学科。对于三个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在三年的学习过程时时重复,处处强调,务求帮助学生把基础打好,在专注专业课的时候,也能在文化课考试中稳定发挥,取得好成绩。 艺术类高中生思维较为活跃,对自己的专、n课有着较高的追求。在教学中融入艺术内容可以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促进他们文化课和专业课齐头并进。因此如何在教学中编排富有艺术专业特色的内容成为艺术班语文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艺术内容的编排,笔者结合长期的实践经验,认为在教学中通过内容编排凸显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其一是穿插式。笔者在常规的教学中常常在课堂上寻找契机和学生们交流现在的高考、艺考和就业形势,艺术生怎样提高自身修养等话题,力求缓解艺术生对前途的忧虑或者自满的估计,让他们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目前和以后的人生抉择。其二是专向式。主要是开展与艺考、艺术有关的语文活动,比如让学生讨论诗歌、小说中的“留白”手法和艺术创作中的该类手法的异同。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课堂的延伸与拓展,它是以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为载体,以诱发兴趣、培养爱好、发展特长为目的的课程。作为活动课,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与语文课堂教学一起共同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同时,还因为它在形式与内容上的灵活性,所以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两种形式与文化课教学内容配合自然,艺术类高中较容易接受。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对于艺术类高中生而言,古文是难点中的难点,其中的古文翻译更是让不少学生知难而退。笔者曾经采用逐句串讲,学生做笔一记的方法辅助学生学习,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经过长时间摸索,笔者转变教学方法。在古文讲解之前让学生做提前预习。让他们划出老师可能会讲到的字词句。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听到自己划的字词句被老师提到,都非常兴奋。对重点基础字词句的印象大大加深了。在单元测试的时候,笔者也让学生根据课堂提到的基础知识预先出题目。当学生真正进行测试的时候,通过对比自己划出来的重点和考试题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更加牢固和深刻了。三.注重能激发学生情感体悟的情境氛围的创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情绪,能深深影响到学生,使他们和老师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要让课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心灵感悟,就要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心理差距,让学生深刻了解课文内容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创作意图,让他们从情感上进入到课文内容的模拟情境。例如我在教苏轼的《赤壁赋》时,就曾花大量时间讲授作者当年屡遭贬滴的历史背景,通过这一情境的导入,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作者是如何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依旧能保持乐观坦荡的人生态度。对于很多的艺术类高中生来说,由于在专业课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文化课方面普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这也是导致部分艺术生产生自卑心理的症结所在。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让他们学会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失败不放弃不抛弃,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要创造能激发学生情感体悟的课堂氛围,离不开高超的课堂艺术,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此一目的: (一)注重情感的渗透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渗透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这种融合了声音、图像、文字和情境的教学方式生动逼真,其独特的趣味性和交互性使得现代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于艺术生来说,他们天生对声音、图画、节奏感之类的东西较为敏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这些因素,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笔者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课时,使用了多媒体动画配乐进行朗读,加入了音乐和形象逼真的动画,把学生带入了一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中,让学生在欣赏学习的过程领悟诗歌里郁慢悲凉的情感基调。只有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隐含的各种情感因素,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适当的情境氛围,并将它渗透传递给学生,内化为他们自己的心灵体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通过课堂讨论对话的方式渗透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就必须要重视如何将阅读教材内容的感情基调内化为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问题。课堂教学也是师生实现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课堂讨论,以对话的方式,实现学生与课文、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讨论要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的环节,就要善于在对话中发现和捕捉亮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一般的感悟和体验走向更高的层次。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在不断的对话过程中实现与不同题材、不同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善于发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植入情感因素并不是无的放矢,它必须要结合教材内容一起,通过发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寻找教材中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经历的相似点,找到了对应的相似点,就能够带领学生很快进入到教材内容的情境中去,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了课文内容的情感基调,才能加深对文中各种意象的理解,最终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文意贯通的效果。 语文教材的编写,引用的课文内容大都是自古至今流传的历史名篇,它们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就在于文中都饱蘸了创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不少教材内容如小说、散文、戏剧等等,其本身就是作品,它们与艺术息息相关,在气质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例如美术字就是具体的文字形象化为物质的,无声的图像和图形等,音乐中的歌曲很多都是通过词所传递出来的意境谱曲的,要想准确把握一首乐曲,首先就要深刻领悟歌词中所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师首先就要自己去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根据教材内容中的具体形象,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还要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类似情境,使之耳濡目染,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而言之,大语文教学是一门系统科学,它的内涵涉及面广,实现途径和策略方法多种多样。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善于发掘语文教材中与艺术相关的各种因素,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把艺术生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情境之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语文殿堂里的魅力,使教材内容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基调内化为他们自身的真情实意,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