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期末考 >

汕头市潮南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汕头市潮南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个关系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儒家最考究的“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而后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群己界线从来也是不清不楚的,国也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来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重新审视费孝通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既包括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远近亲疏的“差”,也包含纵向的等级化的“序”。依我看,这个讲究尊卑上下的差序格局靠四个基本机制来维系。
    第一,通过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而这种不平衡不对称又经由一系列伦理规范而加以合法化。在这个机制下, 位在上者比位在下者享有更多的权利,也因此而可以对位在下者施行权力;而位在下者则对位在上者负有更多的义务,特别是服从或听话的义务 ,同时在权利和权力两方面则处于劣势。例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四伦都体现着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不平衡的特点。而当朋友关系发展到结义兄弟时, 上尊下卑的不对称机制便会通过“兄弟”一伦的规范而发挥作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后的关系模式以及梁山泊众好汉之间的等级差别便是这方面的例子。
    第二,通过对资源的控制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以家庭生活为例,家长通过“家产共有”的方式而使其他成员依附于自己。根据同一逻辑,在帝国时期,皇帝可以随意剥夺其臣民的私有财产,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第三,通过非正式的礼俗和正式的法律来惩罚敢于向尊卑上下差序提出挑战的社会成员,并因此而进一步巩固建立在差等之上的秩序。前者如位于下者不可以对位在上者直呼其名;后者如《大清律》规定,杀夫罪要重于杀妻罪,伤害兄长之罪重于伤害幼弟之罪,而辱骂父母的逆子甚至可以判处绞刑。这里,罪行和惩罚之轻重取决于罪犯与受害者之间的等级关系。以下犯上,自然要罪加一等,因为在私人生活中的犯上往往会埋下在公共生活中作乱的种子。这便是孔子说的:“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第四, 通过某种制度化的社会流动渠道使许多人得以逐渐或突然提升自己的社会位置, 从而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尊严。这种流动机制在改变个人位置的同时强化了尊卑上下的等级结构本身 ,因为每一个历尽艰辛爬到上层的人都自然会尽力维护尊卑之差等,以便自己可以充分享受苦尽甜来的满足。这在私人生活中便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的变本加厉;在科举制度中是“十年寒窗苦 ,终为人上人”式的踌躇满志;在官场上则是“一朝权在手 ,便把令来行”的迫不及待。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材料三:
    当社会急剧转型、农村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从《乡土中国》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这一层面的意义,我们便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向外推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B.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中不同等级的权利与义务是失衡的,这种失衡性会经由一定的伦理规范调整加以均衡化。
    C.阎云翔认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不仅有横向上的亲疏远近的关系,而且有着纵向上的讲究尊卑上下的等级化特征。
    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用形象化的比喻,阐述“差序格局”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接着论述了这一社会结构格局“推己及人”的联系方式,强调了“克己”成为重要德性的原因。
    B.材料二从伦理规范、资源控制、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诸方面,阐明讲究尊卑上下等级差异的传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得以维系的原因。
    C.材料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索了《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虽然作者否认 “差序格局”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但是也有人延续发展了这一理论。
    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3.下列说法中,和“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的特征表述不一样的一项是(3分)           
    A.“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B.“其身正,不令而行。”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材料二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说明。(4分) 
    5.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现代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六岁的夏天
    罗荣
    16岁那年我即将初中毕业,我报考了师范。我知道考上师范不仅可以早几年参加工作,每个月还有生活补贴。奶奶的药罐子和我们兄弟俩的学费,已把父母的脊背压成了两张弓。
    中考结束后,我找到了同村做织鞭工的小梅,想去织鞭。
    父亲知道了我要去织鞭,什么也没说,默默把家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链条上了油,调试前后闸,还特意安上了一个新铃铛。
    第二天,我骑着自行车跟着小梅到了鞭炮厂。小梅把我带到一个高个子女人面前,让我喊桂姨。她向桂姨说了我的情况,桂姨打量了我一下问:“想当织鞭工?”我点点头。
    小梅连忙说:“他可聪明了,如果不是家里困难,他能考到北京上大学。”桂姨笑了,让我留下来试工。
    织鞭女工们陆陆续续来了,她们盯着我嘻嘻哈哈笑,说我是万花丛中一点绿,我窘得脸通红。
    女工们都很关照我。年长的婶子手把手教我织鞭,一个穿红衣服的姐姐叫我明天戴一双薄手套来,不然用不了几天,手就会皲裂得像枯树皮。我很感激,把织鞭的要领牢牢记在心中,学着把颗颗散鞭串起来。桂姨过来看了我织的鞭说:“不错,鞭织得紧密,可以留下。”
    “真的?”我激动地问。
    半个月后,有人喊父亲到县城做工,早上去,晚上回来。这样我没有自行车骑了。小梅建议我:“你跟桂姨说说,看能不能把散鞭称到家里织。”
    我结结巴巴地把称散鞭到家织的想法说了,桂姨答应了我。
    掌灯的时候,父亲回来了。他看到蛇皮袋里的散鞭,叮嘱我说好好干,别给老罗家丢脸。父亲又吩咐母亲把那间空着的猪圈收拾出来给我放鞭,不许任何人带着火星靠近这间猪圈。
    第二天傍晚,我正在织鞭,前院的二强子来我家玩。二强子在院子里四处张望,我问他找什么。他问我:“你没有留点?”
    我不解:“留啥?”
    “鞭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当织鞭工,当然要扣下散鞭。”
    我摇头:“怎么能这样做呢,这不是坑桂姨嘛!”
    二强子也摇头:“就你实心眼儿,扣下散鞭就省下过年买鞭炮的钱了。”
    我们这里有个习俗,除夕夜的12点,家家户户要放“一万响”的鞭“出行”,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为凑“一万响”的鞭钱,父母将裤腰带紧了又紧,奶奶也竭力忍住不咳嗽,弟弟只能看着糖果咽口水。
    二强子的话让我心动了。等他走后,我捧了一把散鞭装到一个黑色袋子里,外面套一个蛇皮袋子。过了一会儿,我又打开袋子,抓了几颗散线放回织鞭的篮子里,再把袋子藏到我的床空下面。
    再去交鞭,我的心怦怦直跳,紧张地看桂姨称秤。桂姨像往常一样,左右拨动秤砣。秤杆随着秤砣的移动一上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上一下,大气也不敢出。桂姨没有发现我的异常,一边和别人说话一边看秤,然后叫我把挂鞭搬到仓库里。我长长舒了一口气,搬鞭时手心都汗津津的。
    连续两次去交鞭,斤两都对得上,只是秤尾压得有点低,桂姨也没说什么。我彻底放心了,跟大家大声说笑,还和桂姨开玩笑:“您把秤看准喽。”
    一天,我睡得香甜,一巴掌狠狠地扇在我身上。我一骨碌爬起来想骂人,看到父亲黑着脸站在床边。父亲到城里做工后,每天早出晚归,我已很长时间没和他照面了。父亲把一个蛇皮袋子扔过来:“这是怎么回事?”袋子里的鞭炮散了一地,我的脑袋“嗡”地炸了。
    “出息了?会玩心眼了?”父亲的巴掌甩过来了。
    我扑通跪在父亲脚下泣不成声。“起来!”父亲厉声吼道。
    那天,父亲没去做工,押着我把扣下来的散鞭送到鞭炮厂。父亲打了自己一巴掌:“丢死个先人了,这张老脸没地儿放了。他姨,娃做错了事,你狠狠处罚他。”大家都看着我,小梅张开的嘴巴可以塞下一个大鸭蛋。我羞红了脸,恨不得在地上找个缝钻进去。
    桂姨把袋子里的散鞭称了重,对我说:“按规矩扣工钱吧。”
    父亲仍是一脸羞愧:“他姨,除了扣工钱,你还应该开除他,看他还做不做丢脸的事。”
    “他织的鞭质量过关,又是初犯,先不开除。”桂姨笑道,“以后再犯就开除。”
    “啪。”父亲又给我了一巴掌,“还不快谢你桂姨。小子,以后再想扣鞭,先弄个麻袋把我这张老脸装起来。”我的脸又红了。
    八月二十五日,我最后一次去交鞭。桂姨递给我一沓钱:“这是工钱,你数一下。”
    数完钱,我疑惑地看着桂姨。桂姨不仅没有扣钱,还多给了30元钱。桂姨见我傻傻地看着她,笑:“你把鞭都还回来了,就不扣钱了,那30元是你给我家孩子荷香买书的钱。”我的手像烫了一样,忙抽出50元给桂姨:“这怎么行,该扣的一定要扣。那书是旧的,不值钱的。”桂姨把钱塞给我:“你先拿着,算我对你考上师范的祝贺。”我连连摆手,说不行。桂姨佯装生气:“怎么,家有喜事,还不许随礼了?”我只好收下钱,向桂姨鞠了一躬。又对荷香说:“明年暑假,我来织鞭时再给你带图画书,还教你拼音和算术。”明年荷香就要上一年级了。荷香兴奋地说:“真的?我们拉钩,一百年不许变!”
    告别桂姨和织鞭工,我挎上竹篮回家。西边的天空铺满了红霞,晚风徐徐地吹着。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撒腿在碧绿的田野上奔跑起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药罐子”、“学费”展现了“我”家庭负担的沉重,与下文写买“一万响”的艰难遥相呼应。
    B.文中多次写“我”脸红,写出“我”的拘谨、羞涩、委屈,也表现了“我”青春的质朴纯净。
    C.“我”留散鞭,明知是坑害桂姨,还是做了,是由于家乡的习俗和家境的贫困,一念之差,犯了错。
    D.桂姨不仅没有扣“我”的钱,还分外多给了我30元钱,说是贺礼,其实是对“我”的帮助与关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扑通跪在父亲脚下泣不成声”运用了细节描写,主要为了突出“我”“偷鞭”暴露的恐惧, 以及父亲平时教育孩子的粗暴。
    B.小说善于运用映衬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起初“我”的“正”与二强子的“歪”,父亲的“刚”与桂姨的“柔”,形象形成映衬鲜明突出。
    C.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大多比较简短,甚至只言片语,但是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主要是因为人物语言都极富个性化。
    D.小说以“我”家庭负担的沉重写起,以“我”在“田野上奔跑”收尾,由阴郁转向明朗,张弛有度,使小说富有变化,耐人寻味。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4分) 
    9.小说结尾处划线的句子蕴含着“我”成长历程的丰富感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节选自《师说》)
    (三)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善而教其失者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B.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C.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道:遵行;实行    
    D.长善而教其失者也 长:发扬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为“句读”。“句”是指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读”是指一句话后面的停顿。
    C.“六艺” 指儒学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中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D.《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记载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等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等方面,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B.在《师说》中,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C.《礼记·学记》提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D.《礼记·学记》将“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以设喻的方式,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2)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4分) 
    14.材料三中,作者善于运用比喻论证。他将善于提问比作什么?觉得怎样才算善于提问?(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悲秋①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16.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小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泪水抱怨化解不了愁苦,伤春悲秋翻越不过泥泞,与其困顿挣扎,不如心向阳光,冲出阴霾。有些抵达,难免艰险,有些风浪,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无数次奔跑,无数次跌倒,唯有此次让我倍感坚强;无数次出发,无数次归家,唯有此次让我热泪盈眶。万家灯火总有一盏给我温暖,浩瀚星河总有一颗予我希望,感动于心,感激于情。
    我们祈祷和平,幸运的是,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崇尚伟大,可贵的是,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我,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是如此伟大,全体同胞数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让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迈向共同富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感谢亲爱的祖国,感谢党和政府,(   )。
    感谢亲爱的家人们,与我一起经历风雨,见证岁月,安放我所有的   。是你们的遥遥相伴,陪我越过层层山丘;是你们的默默守护,带我跨出丛丛荆棘。感谢亲爱的伙伴们,有一种浪漫叫并肩作战,有一种纯粹叫全力以赴,有一种果敢叫奋不顾身,回首此间,满是静水流深的情义和雷霆万钧的担当。感谢亲爱的同事们,虽然分别已久,你们的真挚鼓励和持续坚守,让我们始终    ,艰难征程    ,赤诚初心    。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你和你们,就算素未谋面,你们的浓浓情意、切切问候和深深祝福,如一道彩虹,斑斓了坎坷路途上的一隅天空。
    -----孟晚舟回国感言节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世态炎凉休戚与共    波澜不惊    地久天长
    B.喜乐苦悲风雨同舟    波澜壮阔    历久弥坚
    C.喜乐苦悲休戚与共    波澜壮阔    地久天长
    D.世态炎凉风雨同舟    波澜不惊    历久弥坚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序不当,请改成对偶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些抵达,难免艰险,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有些风浪,难免迂回,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
    B.有些风浪,难免迂回,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有些抵达,难免艰险,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
    C.有些风浪,难免艰险,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有些抵达,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
    D.有些抵达,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有些风浪,难免艰险,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
    B.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
    C.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
    D.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11分)
    众所周知,盐和糖摄入过多对健康不利。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盐和糖常常结伴而行。放盐多了,①         ,使咸味变得柔和,不刺激。而当糖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味觉就开始麻痹,尝不出太浓的甜味了。这时只要稍微加点盐,②         。糖和盐的这种“微妙关系”对我们来说有利有弊,很多时候,糖成了咸味的“减弱剂”,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抵消咸味。所以很多甜咸口味的菜里,③         。比如,糖醋排骨、鱼香肉丝等,咸味被甜味消减了。在外就餐,尽量少点这类菜肴。在家烹调,要少放糖和盐。
    市面上还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大家要格外注意。像果脯蜜饯。比如酸酸甜甜的话梅让人欲罢不能,但吃进10个,摄入的盐就占一天总量的56%。你可能吃的时候并不觉得咸,这主要是因为加工时会加入很多糖。再如鳕鱼丝等海产干货,味道鲜美,有嚼劲,营养丰富。可数据显示,鳕鱼丝竟是含盐大户:100克鳕鱼丝含钠2克,相当于5克的盐。并且配料表上,白砂糖的位置特别靠前,是典型的高糖高盐食物。大家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尽量选择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含有对大众的建议,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家乡,总是存在于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里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那里有我们最熟悉的味道。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乡味永远是最温馨的回忆。它也许是一道正宗的美食,也许是一口纯正的乡音,也许是一处秀美的风景,抑或是一种独特的风俗……
    那么,你心中地道的家乡味是什么?今天,这种地道的家乡味在你的家乡是否依旧得以保留?你对保留地道的家乡味有何感想和建议?
    请你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自拟题目,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