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期末考 >

广州市执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及参考答案(解析版)(2)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工匠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制造工具就是最初的手工艺,这使得前人迈出了人猿相揖别的关键一步。因而手工艺劳动在起源意义上就是创造人类的劳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荀子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为农夫,长期使用斧头等工具的人为工匠。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的。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1月18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才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能让人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摘编自2020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为深入学习并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浸润式”实践团于7月19日至24日,赴湖北武汉开展“走进匠心”实践活动,与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的行业翘楚访谈交流,参观项目现场并深入一线进行“浸润式”实习实践,领悟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浸润式”实践团来到中建三局科创公司,与两位行业翘楚开展了大国工匠座谈会议。中建三局建筑工业化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范键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勉励大家用技术创新助力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进程。
    “浸润式”实践团依托中建三局广阔的平台,进行了重点项目参观、大国工匠访谈以及“浸润式”在岗实践。同学们且行且思,从实践与访谈中感悟学科专业前沿和建筑业转型趋势,深入体悟大国工匠精神新时代内涵,做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建设行业骨干!
    (摘编自荆楚网2021年7月29日《浙大学子走进中建三局建设一线体悟大国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手艺工人的称呼,其劳动属于创造人类的劳动,其精神的出现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
    B.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传统手工工匠虽然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它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在新时代,我们仍需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工匠文化发扬光大。
    C.工匠精神正是对传统文化中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一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
    D.浙大学子走进中建三局建设一线,与行业翘楚访谈交流,参观项目现场,深入体悟大国工匠精神。他们一定能成为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建设行业骨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到了工业化时代,手工艺也已经发展到了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
    B.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如果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就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C.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是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的。深入学习践行“工匠精神”,对于我们高二学子来说也有重要意义。
    D.要让人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除了创造更多的“工匠故事”,还需要讲好“工匠故事”。
    3.下列四个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北京故宫工作人员日复一日与孤独相伴,精湛的技艺,修复文物,被称作“文物的医生”。
    B.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报道《大国工匠》,讲述不同岗位劳动者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
    C.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工卢仁峰左手残疾,仅靠右手练就一身电焊绝活,其手工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堪称一绝。
    D.许多具备了“工匠精神”的企业往往是行业里的奢侈品牌,比如瑞士的手表制造行业。因为要做到完美必须耗时长,成本高,因此价格也会更高。
    4.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5.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肯定有坚守的必要,我们该如何弘扬这种精神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案】1.C 2.B      3.D
    4.①画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②列举叶金龙、吴玉泉、赵水林等典型人物,③论证了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④使论证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
    5.①深入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创造更多“工匠故事”。②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③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新时代工匠面对面访谈交流,从实践中深入体悟大国工匠精神新时代内涵。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其精神的出现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错。材料一中原文是“工匠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选项偷换了概念。
    B.“传统手工工匠虽然远离了人们的生活”错。材料一中原文是“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选项将或然变成已然。
    D.“他们一定能成为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建设行业骨干”错。材料三说“同学们且行且思,从实践与访谈中感悟学科专业前沿和建筑业转型趋势,深入体悟大国工匠精神新时代内涵,做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建设行业骨干”,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如果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就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错。材料二中原文是“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才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选项将以偏概全,并将必要条件变成充分条件。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是通过创造和讲好“工匠故事”,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A.选项说“日复一日与孤独相伴……”“文物的医生”,讲述“工匠精神”深入人心,符合要求;
    B.选项说“报道《大国工匠》,讲述不同岗位劳动者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讲述“工匠精神”深入人心,符合要求;
    C.选项说“仅靠右手练就一身电焊绝活,其手工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堪称一绝”,讲述“工匠精神”深入人心,符合要求;
    D.选项说“企业往往是行业里的奢侈品牌”“因为要做到完美必须耗时长,成本高,因此价格也会更高”,体现的是“工匠精神”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不符合要求。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从论证方法上来看,画线句写“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叶金龙、吴玉泉、赵水林等典型人物,论证了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暗含了对他们业绩的高度赞扬。
    从作用效果上来看,列举现实中耳熟能详的真实人物,使论证真实、科学、直观,使文章说服力更强。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深入贯彻尊重劳动……,才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由此可知,要深入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创造更多“工匠故事”。
    “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由此可知,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开展‘走近匠心’实践活动,与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的行业翘楚访谈交流”“从实践与访谈中感悟学科专业前沿和建筑业转型趋势,深入体悟大国工匠精神新时代内涵”,由此可知,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新时代工匠面对面访谈交流,从实践中深入体悟大国工匠精神新时代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最美是百合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且已怀孕了八个月。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了商店。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
    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文本二:
    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上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巳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情节非常简单,通过写赞百合花布、看百合花布、送百合花布为我们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
    B.文本二中,“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也起到了反衬作用。
    C.文本二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D.两篇文章中的百合花都含有象征意义,在文本一中,百合花象征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也象征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文本二中象征通讯员和新媳妇都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篇小说选材精巧恰当,篇幅紧凑短小,结构严谨,主题突出,为我们讲述了一对夫妻和一位假期打工女生短暂相遇的故事。
    B.本篇小说情节简单,但是主题非常鲜明,通过对生活的真实刻画,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共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从文中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了百合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可以看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的人。
    D.本篇小说中的阿纯是一个热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开朗,心地善良而美好的女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6分)
    9.结合课文原文,试探究文本二中作者安排“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一情节的作用。(6分)
    【答案】6.B 7.C   
    8.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   
    9.①这一细节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表现了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②经历了如此残酷的战争却仍然心向美好,写出了他的乐观情绪,以及天真淳朴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讴歌。③与下文小通讯员的牺牲形成对比,反衬战争的残酷,谴责了战争对美的摧残,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暗示了小说的反战主题。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也起到了反衬作用”错误,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应该是“正衬”作用。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从文中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了百合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可以看出小说的主人公……”错误。本文的主人公是“阿纯”,而选项这些事所指的是“我”的妻子。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细节描写和分析文章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画线句是“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这段描写是写阿纯把“工钱”珍藏起来的情景,“装进一个信封”“把信封夹在书里”“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作用:联系后文“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可知,原来阿纯这么看重“工钱”,是早就打算用这钱给妻子买喜欢的百合花布,因此这个句子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句话是对小通讯员在战争中采摘野菊花的细节描写,“野菊花”代表“美”,在战争间隙还不忘采一枝野菊花,表现了小通讯员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他在残酷的战争中仍保持对美的追求。
    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的小战士,却被无情的炮火夺去了生命,他的鲜活形象与后文的牺牲形成对比,此刻的他越是美好可爱,最后的牺牲就越让人感到痛心,让文章染上一层“把美好的东西摧毁给人看”的悲剧感;“枪筒”与“野菊花”是一组对比强烈的搭配,如果说“枪筒”象征战争,那么“野菊花”就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小战士最后的牺牲代表战争摧毁了人们的美好生活,从而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采摘野菊花”这一细节恰恰反映出小战士的孩子气,活泼可爱,表明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而危及关头,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群众和受伤的战友,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枝野菊花就是小战士美好人性的集中体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讴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石,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③黍以示儿子④,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①禨(jī):事神求福的习俗。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兄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③抟黍(tuán shǔ):捏成的饭团。④儿子:指小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B.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C.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D.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名甚恶,意思是地名很不好,“恶”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娇儿恶卧踏里裂”的“恶”字含义相同。
    B.去郑,意思是离开郑国,“去”,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去”含义不同。
    C.再拜,意思是再拜一次,“再”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再”字含义相同。
    D.每食,意思是每次进食,“食”与《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叔敖临终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意,请求君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员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曾到过许国,许公不用语言而用唾的方向为伍员指路,伍员心领神会。
    C.江上打渔老人不肯接受伍子胥酬赠的千金之剑,司城子罕不肯接受宋国野人献上的出土宝玉,都是因为他们“所宝者异也”。
    D. 除了历史事实,本文还以生活实例等为论据,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3)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14.文章中伍员要在吃饭前祭祀江上老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分)
    【答案】10.C11.C    12.D 
    13.(1)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恶”1分,“所以”1分,判断句式1分,句子大意1分。)
    (2)他们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知”1分,“弥”1分,所字结构1分,句子大意1分。)
    14.答:①对江上老人帮助自己行为的感激,②对老人拒绝高官厚禄诱惑精神的赞美,③再寻老人不得的思念之情。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乡下人的宝贝,希望相国赏我个脸,收下它吧。”
    “耕而得玉”是指“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耕”和“得”衔接紧密,不可断开,排除 AD;
    “野人”是“请曰”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耕”为状语,其后不应断开;“子罕不受野人请曰”,“野人”不是“受”之宾语,其前应断开。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恶,不好。句意:地名很不好听;/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正确。
    B.去,离开。句意:离开郑国。去,表趋向的语助词。句意: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正确。
    C.“再”意思是两次。再拜意思是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句意:再拜一次。“再而衰”的“再”,意思是第二次。句意: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二者含义不同。
    D.食,进食。句意:每次进食。食,喂养。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错误”,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恶”,厌恶;“所恶”,所字结构,所厌恶的东西;“所以”,……的原因;“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判断句式。
    (2)“知”,同“智”,智慧;“弥”,越;“所取”,所字结构,追求的东西。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本题需要根据“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进行概括分析。
    由“丈人度之,绝江”可知,江上老人帮助伍员渡江,祭祀他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由“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可知,江上老人虽然帮助了伍员,却不肯接受他的馈赠,因此通过祭祀来表达对老人拒绝高官厚禄诱惑精神的赞美。
    由“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可知,伍员再也找不到江上老人,因此通过祭祀来表达再寻老人不得的思念之情。
    【注释】
    ①利地:肥沃富饶的土地。
    ②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许公想让伍员投奔吴国,但又不敢得罪楚国这个强大的近邻,所以“不应”,而以向吴国所在的东南方而唾示意。
    ③载:通“再”。
    ④爵:用如动词,赐予爵位。执圭:春秋时诸侯国爵位名称。圭:玉制礼器,上尖下方。也作“琏”。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天子或诸侯把圭赐给功臣,让他们执圭朝见,故名“执圭”。
    ⑤奚不有为:大意是无不为。奚:何。
    ⑥抟黍:捏成团的黄米饭。儿子:小儿。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是因为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好听。楚人畏惧鬼魅,而越人迷信神灵。因此,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此江上丈人伪言也,因揣知必伍员,故作此言以拒之耳)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
    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乡下人的宝贝,希望相国赏我个脸,收下它吧。”子罕说:“您把玉当成宝,我把不接受它作为宝。”所以宋国有德行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认为的宝与众不同啊。”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15—16小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5.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怅寥廓”抒发了词人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蕴含着词人的忧思和责任,这两句都运用了拟人手法。“谁主沉浮”暗含以身许国之志。
    B.毛泽东同志常用旧体诗来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这些诗也是现代诗歌。如《沁园春·长沙》就是现代诗歌。
    C.“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几句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俯仰结合等景物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激流勇进的知识青年的形象,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16.两首词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答案】
    15.A
    16.相同点。两首词都描写了秋天的绚丽景象,都选用了天空、山水、树叶、等意象,都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描写景物,都表达了对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不同点。《沁园春·长沙》写景壮丽。在毛泽东眼中,万山热烈如火,湘江澄澈如碧,大红大绿,色彩绚丽。雄鹰苍劲有力,鱼儿自由自在,万物展现出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的豪迈气概,昂扬的精神,表达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
    《苏幕遮》写景秾丽。碧蓝的天空、枯黄的树展现了天地之间的苍茫秋景。同时,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使天、地、山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整体景象秾丽。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以乐景衬哀情,表达羁旅愁思、怅惘悲怆之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这两句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分析错误。“问苍茫大地”,“问”字把“大地”人格化,运用了拟人手法。“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没有运用拟人的手法。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景物描写特点和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两首词的意象都有天、地、山、水、树叶等秋天的典型意象,由天到地,由山而水,从上到下,由远及近描写景物。毛词展现众多的山峰热烈如火,层层树林好像都染上红色,江水清澈澄碧,众多的大船争先恐后行驶在江面;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飞得矫健有力鱼在清澈的水里游,游得轻快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展现出勃勃生机。范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两首词都以绚烂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的特点是“红遍”,“层林”是“尽染”,“红”是颜色,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而“遍”是范围,可见在作者的眼中,众多的山峰热烈如火,层层树林好像都染上红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如“漫江”的特点是“碧透”,“碧”是颜色,“透”是碧的程度,江水清澈澄碧。山红水绿,色彩极为绚丽。而“百舸”是“争流”,众多的大船争先恐后行驶在江面;如“鹰”是“击长空”,如“鱼”是“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飞得矫健有力,鱼在清澈的水里游,游得轻快自由。作者最后又以“万类霜天竞自由”对万物的情态做了小结,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展现出勃勃生机。作者描写深秋的壮丽的美景,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一问,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
    《苏幕遮》中,整个上片所写的“碧云天,黄叶地”描写景物从高到低,俯仰结合;“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作者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景象阔远秾丽。整首词以乐景衬哀情,抒写了词人“黯乡魂,追旅思”,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注释】
    ⑴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
    ⑸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2)《琵琶行并序》中用比喻手法,写乐声由浊杂粗重变为轻细急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答案】(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示例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示例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艰、繁、霜鬓、潦、嘈、切、啸、渚、荻、瑟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整个古镇,宛如一座随处都在振荡着历史回声的博物馆。可以说,每一座宅院、每一个里巷、每一架石桥、每一条河道,都叠叠层层地沉积着古老的灿烂文明,演绎着数不清的令人动心动容的故事。穿行其间,空间并没有走出多远,却觉得时间仿佛已经跨越了百年、千年,人们会 ①       地生发出一种“抬脚走进历史,转眼似成古人”的感慨。
    历史的风烟在眼前唰唰地掠过,那淹沉于往昔的万种喧嚣、千般角逐,已经消逝得②        、无影无踪。而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人生舞台上总是在永续不断地上演着        ③        的悲喜剧。这样一来,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的众生、万物、两戒、诸天通过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彼此衔接成为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的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
    同里地处太湖之滨、大运河畔,四周为五湖环抱,街缘水曲,路靠桥通,镇区被十五条小河分割成七个岛屿,它们像一朵朵美丽的睡莲,浮浮漾漾,舒展于蓝天碧水之间。与此相仿佛,周庄也是四面环湖的水乡名镇,四条呈“井”字形的河道将它分割成八列长街,粉墙乌瓦的庭院依水而筑,照影清浅。
    水,对于这两座古镇来说,是宝贵的生命线,也是最靓丽的风景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比喻的基础是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8.①情不自禁   ②无声无息   ③形形色色
    19.众生、万物、两戒、诸天,也就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在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中彼此衔接起来,成为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
    20.①句中把七个岛屿比喻成睡莲,岛屿的形状和睡莲相似;②七个岛屿在水中的形态像一朵朵美丽的睡莲在水中浮浮漾漾,岛屿的形态和睡莲相似。
    【解析】
    1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是说人们走进古镇会不由得发出“抬脚走进历史,转眼似成古人”的感慨,语境强调感情的抒发不受控制,可填“情不自禁”。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被某种感情所支配而做某事。
    第二空,语境是说过去的万种喧嚣、千般角逐,都已经消失了,没有声息,可填“无声无息”。无声无息:没有声音和气息,形容没有动静或没有什么影响、作为。
    第三空,语境是说人生舞台上总是上演着各种类型的悲喜剧,可填“形形色色”。形形色色:状态词,各种各样。
    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找出句子主干,然后将修饰语变成小短句。或者是找出较长的句子,修改成短句。
    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特点,发现“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的众生、万物、两戒、诸天”句子较长,可以把定语“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的”提出来,将其改为状语,变成“也就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通过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彼此衔接”可改为“在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中彼此衔接起来”;“成为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的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此句定语太长,可变成两个小短句,如“成为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
    最后整个改句即为:众生、万物、两戒、诸天,也就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在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中彼此衔接起来,成为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
    2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子“镇区被十五条小河分割成七个岛屿,它们像一朵朵美丽的睡莲,浮浮漾漾,舒展于蓝天碧水之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七个岛屿”,喻体是“一朵朵美丽的睡莲”。
    ①在形状上,被十五条小河分割的“七个岛屿”浮在水上和“睡莲”浮在水上有相似点,二者形状相似;
    ②在形态上,“七个岛屿”舒展于蓝天碧水间,和零星点缀水中的“美丽的睡莲”的浮浮漾漾有相似点。突出古镇水曲风清、秀色可餐的美好感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空间站,植物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微重力环境。生长难度极大。在地球上,植物却具有“顶天立地”的特性:植物的幼芽总是背地而生,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植物的根总是 ①       ,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而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        ②        ,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生长。这时,如果没有光照,植物的根和茎就会呈随机自由生长状态,变成一团乱麻。但是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植物的茎会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根则会朝着水分和营养充足的方向生长,那么,        ③        ?研究发现,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
    21.下列句子中的“挑战”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挑战”,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你给我找的麻烦已经够多了,请踏实一点,不要总是挑战我的耐心。
    B.他一进入高三,便信心满满,下决心要向那些成绩优秀者发起挑战。
    C.身体本就不好,又碰上雨季,想要如期完工,对他来讲真是个挑战。
    D.即便胜算很小,但是你也绝不能退缩,一定要拿出勇气挑战一下。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答案】
    21.C
    22.①向地而生 ②没有了上下之分 ③光源在哪里(或“什么适合做光源”)
    【解析】
    2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A项,“挑战”作动词用,有“考验”之意。
    B项,“挑战”作动词用,有“竞争”之意。
    C项,画线句中的“挑战”和本项中的“挑战”均作名词使用,有“困难、考验”之意。
    D项,“挑战”作动词用,有“斗争”之意。
    故选C。
    2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可知,此处与前文并列的句式“背地而生”内容相反,因此可填:向地而生。
    第二处,根据前文“微重力环境”与后文“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可知,此处说的是植物的根和茎没有了上和下的方向之分,因此可填:没有了上下之分。
    第三处,根据后文“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是回答什么适合做光源的问题,故可填:光源在哪里(或“什么适合做光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是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青春才会闪光。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很多青年想让青春涂抹上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但青春的个性与特色不是好高鹜远,不是故弄玄虚,不是莽撞行事,更不是追求享乐。习近平曾指出,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广大青年应在新时代放飞梦想,施展抱负,勇于创新,让青春绽放绚丽的光彩。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生活的经历或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努力展青春风采,奋斗创美好明天
    “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是奋斗”,只有青年人努力奋斗,才能让民族保持青春活力,才能创造美好明天。汪国真曾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新时代青年要珍惜青葱岁月,为实现目标和理想,不惧艰辛,努力奋力,展青春风采,创美好明天。
    以梦为马,不负青春。梦想是我们前行路上的灯塔,只有不断追寻,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首位漫步太空的女航天员王亚平的最初梦想是成为一名顶尖的飞行员,她为了这个梦想刻苦训练,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在成为飞行员的过程中,她通过层层考验,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航天英雄。是梦想支撑着她奋勇向前,是梦想让她走的更远。我们每一位新时代青年也应如此,在青少年时期努力奋斗,奋力奔跑,跑出自己的最好成绩,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奠基。
    披荆斩棘,不畏青春险阻。李白在《行路难》中言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彰显了不畏困难、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精神能让身处困境的人迈向光明。清华大学博士生江梦南不畏艰辛,奋勇向前,终在大学圆梦。身患渐冻症的邢益凡,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走出”自己的光明坦途。他们无惧风雨,乘风破浪,值得我们称赞,更值得我们学习。身体健全的我们更应不畏前路险阻,劈波斩浪,奔向远方。即使生活以痛吻我,我也要报之以歌,因为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心怀祖国,努力奋斗,以证青春有为。杜甫曾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使我们此刻身份卑微,但仍应心怀天下,心系家国。邓稼先先辈一生在戈壁滩上无私付出,只为让中国不再弱小;袁隆平院士一生行走于田间阡陌,只为实现禾下乘凉梦而不懈努力。遥想诸位前辈,以牺牲小我而成就国家的精神令世人钦佩,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传承红色基因,心怀天下,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断努力,一起向未来。
    青年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我辈青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惧艰险,努力奋斗,展青春风采,奏响嘹亮的青春之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强调青年时代奋斗的重要性,要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在奋斗中让自己的青春闪光。材料第二段首先指出青年要有个性,但绝不应好高鹜远,不能故弄玄虚、莽撞行事,更不能追求享乐。接着引用习主席的话,强调青年应施展抱负,勇于创新,让青春绽放绚丽的光彩。两段材料相互关联,都是有关“青年”“青春”的至理名言,为广大青年指明前进的方向,提示新时代青年人应该活成什么样子,明确青年应该奋斗、创新、有责任担当和远大的抱负等。
    写作指导:文章开头可以简短引用材料亮出观点:努力奋斗,展青春风采;接着围绕三个分论点论证:新时代青年要有远大的抱负,青年要为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青年人要用奋斗拼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可列举长征、抗日、改革中青年的担当和当下各行各业的青年都在努力奋斗的事例,来充分说理。
    【立意】
    1.青春向阳,不负芳华。
    2.青年要以青春砥砺新征程。
    3.奋斗是新青春最好选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