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冲刺卷(二)及参考答案(解析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3:11:2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冲刺卷(二)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车出杭州,南行约1小时,便是富春江畔的桐庐。
溯芦茨溪而上至蟹坑口,再转青龙坞,一家充满想象力的创意生活一体店,让人眼前一亮。“谁能想到这样的山坞里,会有全国各地的游客专门跑来发呆、拍照。”芦茨村党委书记方祖春的介绍,幽默中透着骄傲。2020年以来,全村接待游客超过198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万元。
芦茨村的变迁,正是浙江以乡村振兴为起笔,率先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缩影。
位于杭州城西的临安区最早提出“村落景区”概念,开始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将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石门村、大山村和龙上村相邻,首批被规划为“龙门秘境”景区。短短数月,环境整治、房屋外立面改造、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一系列设施配套俱全,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单一的旅游业态,偏远的交通区位,没能吸引来多少游客。
改变始于临安区率先推出的“乡村运营”政策,一批土生土长的临安人受邀回乡当起了“乡村运营师”。临安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伟宏介绍,运营师和村集体自愿签约,双方组建合资公司,村委会管理村庄事务,运营师负责打造旅游产品、策划主题活动,形成具有一定盈利能力的乡村业态,最终收益按照公司股份分成。
而在富春江畔的桐庐,“乡村运营”带来的不单是乡村旅游,更探索出了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漫步在桐庐县芦茨村的“两山大道”,一边是苍翠山坡下清澈的溪水,一边是一字排开的美丽民宿。
桐庐民宿老板的“底气”,源于政府不断创新的产业模式。早在2015年,桐庐就率先在杭州推进民宿持证经营,申请领证条件包括经营用房、卫生安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7个方面。桐庐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举措促使桐庐民宿产业走向规范化经营,并为今后的集聚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桐庐还先后出台4轮专项政策,用于支持和鼓励当地民宿产业发展。2017年,桐庐成为中国国际民宿发展论坛的永久举办地,进一步激发了当地民宿产业的潜力。
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纵深发展,桐庐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打造数字乡村和艺术乡村,拉长桐庐乡村旅游产业链,正在成为政府引导乡村运营的新方向,也是发展全城景区的新推手。桐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嫣认为,数字赋能是未来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数字赋能不仅为农村百姓提供便利的网购服务,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网货下乡、游客进村、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打通。
眼下,桐庐正以民宿业为突破口,率先推出“民宿智脑”;来往游客只需扫描“民宿智脑——芦茨慢生活“二维码,“吃、住、行、游、购、娱”一键搞定,实现全方位“智服务”。
(《经济日报》黄平柳文)
材料二:
美丽乡村建设是广大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2013年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发布之后,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系列行动,经过2年多的实践,美丽乡村建设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做一个很好的理解。
国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国家各部委积极投入到该项工程之中,都从本系统的业务出发,开展了“自上而下”的项目推动,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将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推向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线,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而真正应成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居民则游离于美丽乡村建设之外!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活、生态与生产“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相统一的系统工程。一个重要原则应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更能突出农村的特点,特别是民族地区更应如此;如果把广大农村都建成高楼大厦,原来的村庄消失了,曾经生活的小院子消失了,到时乡愁可能就会成为一种真正的“梦”。
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全面统筹生活、生态与生产设施建设,统筹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建设。同时,应关注广大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建设。
广大农村差异性较大,不可能采取统一的建设模式。但是,我们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农村建设模式几乎一样,即对村内道路、文化广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电、村里路灯等进行改造与建设;对于农村住房改造,多采用“穿衣戴帽”的方式,过多关注外观的统一,未考虑潜在的影响。这种方式一方面会严重影响到乡村民居生活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此,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一定要多样化。根据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条件、不同民风民俗,设计不同的建设模式,不要全国一个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的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其中,选择最适合的建设模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部门不统一。在国家层面上是由国家农业都负责组织,但基层的组织部门却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农业工作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政策研究室。不统一的组织部门势必导致国家部门文件下发渠道的不顺畅,监督检查的执行力度不够。因此,为有效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多部门组织问题,需要进行统一,这样可以畅通驱动,提高效率,更有利于减少实施过程中“争政绩、推责任”现象。
笔者建议,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建立政策调整机制,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政策进行及时调整。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部门所推行的行动计划,对项目实施的过程过于关注,但对实施效果关注不够,特别是保持实施效果的机制严重缺失。因此,建议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确保“工程建一处,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
(于法《中国社会科学报》)
1.(3分)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芦茨村的新的业态,离不开“乡村运营师”,也离不开政府不断创新的产业模式.
B.民宿业是桐庐实现乡村振兴策略的突破口,也是桐庐乡村振兴进程的一个缩影。
C.在浙江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政府的导向和引导必不可少,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
D.既然是政府行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从上到下思想统一,探索整齐划一的模式。
2.(3分)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芦茨村的发展借鉴了材料二中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等一系列意见,走了捷径。
B.材料二认为应该理顺机制,变更顶层设计,这给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解决方案。
C.美丽乡村建设不应忽略村民的存在,他们才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政府不应越位。
D.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美丽乡村建设,都是政府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的重大决策。
3.(3分)下列关于材料文体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表达方式上看,真实地记叙了芦茨村的变迁,介绍浙江乡村振兴的成果。
B.材料一采用倒金字塔的结构,聚焦桐庐一角,记录了富春江畔乡村发生的喜人变化。
C.材料一属突发性的地方新闻,桐庐通过一系列政策,激活山乡经济具有地方典型性。
D.材料二立意新颖,对美丽乡村建设现存问题思考到位,论述精当,多角度给出建议。
4.(4分)请概括材料二的论证角度。
5.(4分)请结合材料,为你的家乡正在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建言。
【答案】1.D2.D 3.C 4.广大农村居民是主体;“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多样化的建设模式;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 5.(1)政府引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乡村运营激活山乡经济——“共同富裕看浙江”
(2)典型引路。芦茨村的变迁,正是浙江以乡村振兴为起笔,率先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缩影。
(3)解决实际问题。经过2年多的实践,美丽乡村建设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做一个很好的理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既然是政府行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从上到下思想统一,探索整齐划一的模式”错,材料二“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将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推向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线,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而真正应成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居民则游离于美丽乡村建设之外”,可见“是政府行为”的说法是错误的,“广大农村差异性较大,不可能采取统一的建设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一定要多样化”,可见“探索整齐划一的模式”错误。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芦茨村的发展借鉴了材料二中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等一系列意见,走了捷径”于文无据,材料一“芦茨村的变迁,正是浙江以乡村振兴为起笔,率先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缩影”“源于政府不断创新的产业模式。早在2015年,桐庐就率先在杭州推进民宿持证经营”,与材料二中的意见没有联系,“走了捷径”也没有根据。
B.“变更顶层设计”错,材料二最后一段“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是说“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的“转向”,不是“变更顶层设计”。
C.“他们才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错,材料二第二段“……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而真正应成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居民则游离于美丽乡村建设之外”是说广大农村居民应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的能力。
C.“材料一属突发性的地方新闻”错,材料一属于新闻通讯,不是突发性事件。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有八段,围绕“为了更好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从四个角度来论证。
第一段是总论,提出论题“为了更好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二段“将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推向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线,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而真正应成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居民则游离于美丽乡村建设之外”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广大农村居民是主体;
第三、四段“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活、生态与生产‘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全面统筹生活、生态与生产设施建设,统筹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建设”提出美丽乡村建设是“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第五、六段,“广大农村差异性较大,不可能采取统一的建设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一定要多样化”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要采取多样化的建设模式。
第七、八段“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部门不统一”“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针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部门不统一问题,提出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改变始于临安区率先推出的‘乡村运营’政策”“源于政府不断创新的产业模式。早在2015年,桐庐就率先在杭州推进民宿持证经营”“桐庐还先后出台4轮专项政策,用于支持和鼓励当地民宿产业发展”“打造数字乡村和艺术乡村,拉长桐庐乡村旅游产业链,正在成为政府引导乡村运营的新方向”可知,浙江乡村振兴靠的是政府引领,乡村运营激活山乡经济。所以美丽乡村建设,政府进行引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材料一“芦茨村的变迁,正是浙江以乡村振兴为起笔,率先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缩影”“2017年,桐庐成为中国国际民宿发展论坛的永久举办地,进一步激发了当地民宿产业的潜力”可知,芦茨村的变迁是一个乡村振兴的典型实例。可见典型引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结合材料二“经过2年多的实践,美丽乡村建设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做一个很好的理解”可知,美丽乡村建设的系列行动一定暴露出一些问题,要及时总结,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抉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香皂,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籵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哦,香雪!香雪!
(有删改)
文本二
三月香雪
铁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一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俊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
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表明在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中,她们的心情是复杂的。
B.文本一中,“迎候远方的贵宾”“接受检阅”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体现出谦卑、好客的心态。
C.通过文本二,读者可以了解铁凝的小说《哦,香雪》的创作背景,也可以得知小说人物“香雪”存在人物原型。
D.文本二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深山”的变化:既有物质生活方面,也有人物精神面貌方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7.(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轨铺进深山,火车为台儿沟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山里人接触到了更多的现代文明,产生了对山外世界的憧憬。
B.姑娘们总是用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丝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换个自动好笔盒,道出香雪渴求进取的心理。
C.小说以开来的“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起笔,写出这列火车“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全文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曲折多变。
D.“被感动得战栗”意蕴丰富,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
8.(6分)文本一中的“铅笔盒”有怎样的作用?讲简要分析。
9.(6分)铁凝的作品执着于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讴歌,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答案】6.B7.C 8.①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香雪对它的追求,表现出她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②香雪执意要得到铅笔盒,表现她的倔强、自尊的个性特征。 9.①本文描写了台儿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山野寂静,树木丰茂,月明风柔,充满诗情画意。
②本文讴歌山区人们美好的人性:山村的姑娘们活泼、善良、纯朴,有自尊,有追求,读来让人悄然动容。
③作者以自然美来烘托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表现了作者对对台儿沟及其人们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体现出谦卑、好客的心态”错误,“迎候远方的贵宾”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的羡慕,“接受检阅”,是希望得到火车上乘客的关注、认可,而非把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谦卑好客。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全文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曲折多变”错误,从全文来看,矛盾冲突并不激烈,情节较为简单,并不多变。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能力。
“自动铅笔盒”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对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映衬作用。
①“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对同学的盘问,香雪感到没有铅笔盒的自卑,于是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女学生的自动铅笔盒,她便要求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
②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主题、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
小说对“自然美”的讴歌,要从环境角度分析,小说展现了台儿沟这地方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
小说对“人性美”的讴歌,要从人物形象分析,“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小说描写了香雪等一批年轻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不挠、自尊自强的人性美。
自然美与人性美不是割裂开的,自然美烘托了人性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台儿沟成为一个和谐美好的整体。表现了作者对对台儿沟及其人们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常山赵云,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备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备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备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十九年夏五月,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至江州,破巴郡太守严颜,生获之。飞呵颜曰:“大军既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容止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飞定巴西、德阳。备围城数十日,使从事中郎涿郡简雍入说刘璋。时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与简雍同舆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备迁璋于公安,尽归其财物,佩振威将军印绶。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有删改)
[注]城,这里指成都。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B.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C.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D.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称,秦朝实行郡县制,郡比县等级高。
B.汉室,汉朝。汉高祖刘邦开创大汉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C.孤,中国古代王侯自称为孤,也指幼年丧母,这里指前者。
D.戎,泛称中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这里即此意;还称兵器。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见到常山人赵云,认为他才能出众就真诚接纳他。赵云跟随刘备来到平原,为他统领骑兵,得到重用。
B.刘备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诸葛亮出谋划策,建议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
C.刘备和诸葛亮情谊日益亲密,关羽、张飞心里不高兴,刘备用鱼水的关系打比方,希望他们不要再说了,但关羽、张飞始终心怀抱怨。
D.刘备围困成都几十天,派涿郡人简雍进城劝降刘璋。当时,官吏和百姓都愿意死战到底,但刘璋为百姓着想,于是打开城门,投降了刘备。
13.(8分)把下列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14.(3分)张飞为什么没有砍巴郡太守严颜的头而释放了他?请简要说明。
【答案】10.A11.C 12.C 13.(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14.张飞命令左右的人把严颜拉下去砍头,严颜呵斥张飞,面不改色。张飞佩服严颜的胆识,就释放了他。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胸怀大志,沉默寡言,无论高兴还是恼怒,都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刘备年轻的时候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是好朋友,(他任平原相后)任用关羽和张飞为别部司马,分别统领军队。
“少言语”为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喜怒不形于色”为一个完整语意,“喜怒”为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D;
“别部司马”官职名称,专有名词,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孤指幼年丧母”说法错误,应为“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关羽、张飞始终心怀抱怨”不合文意,根据原文“羽、飞乃止”,意思是“关羽、张飞才不再抱怨”。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众人”,古今异义词,一般人;“下”,名词作动词,低于;“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师”,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不”,通“否”;“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容止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可知,张飞大怒,命令左右的人把严颜拉下去砍头。严颜面不改色,说:“砍头就砍头,为什么发怒?”张飞佩服严颜的胆识,释放了他,把他作为自己的宾客。
参考译文:
涿郡人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幼年丧父,与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他胸怀大志,沉默寡言,无论高兴还是恼怒,都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刘备年轻的时候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是好朋友,(他任平原相后)任用关羽和张飞为别部司马,分别统领部曲。常山人赵云,刘备见到他,认为他才能出众,真诚接纳他,赵云于是就随刘备到平原,为刘备统领骑兵。刘备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他。刘备让随从避开,说:“汉朝衰败,奸臣当权,我自不量力,想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智谋不足,屡遭失败,到了今天这一地步。但是我壮志未灭,你认为我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士兵,又挟持天子来号令天下诸侯,这实在是不可以与他争斗呀。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代,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的人才为他效力,可以与他结成联盟,相互援助,而不能想着吞并他。将军您是汉朝王室的后裔,信誉闻名天下,如果能占据荆州和益州,扼守要塞,安抚境内的戎族、越族等少数民族,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那么霸王之业就可以建成,汉王室就可以复兴。”刘备说:“很好。”于是刘备和诸葛亮情谊日益亲密。关羽、张飞不高兴,刘备对他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才不再抱怨。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季五月,诸葛亮留下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军逆长江而上,攻克巴东。到江州,打败巴郡太守严颜,活捉了他。张飞呵斥严颜说:“我们的大军到了,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严颜说:“你们无缘无故,侵略、夺取我江州。江州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大怒,命令左右的人把严颜拉下去砍头。严颜面不改色,说:“砍头就砍头,为什么发怒?”张飞佩服严颜的胆识,释放了他,把他作为自己的宾客。诸葛亮派赵云从外水平定江阳、犍为,张飞平定巴西、德阳。刘备围困成都几十天,派从事中郎涿郡人简雍进城劝降刘璋。当时,成都城内还有精兵三万人,粮草、布帛能够支持一年,官吏和百姓都愿意死战到底。刘璋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有给百姓什么恩德。百姓苦战了三年,暴尸荒野,都是因为我的缘故,我怎能安心!”于是打开城门,与简雍乘坐同一辆车投降刘备。刘璋的群臣都伤心落泪。刘备把刘璋迁徙到公安(居住),全部归还了他的财物,让他佩带振威将军的印绶。
(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狂 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④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②筿(xiǎo):细小的竹子。③裛(yì):滋润。④厚禄故人: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诗人的居住环境写起,“沧浪”两字用典,使造境中又有所寄寓,暗合下文的“疏放”之意。
B.颔联两句意蕴丰富。第三句用“净”字,体现了风中有雨;第四句用“香”字,说明了雨中有风。
C.颈联“恒饥稚子色凄凉”,以幼子挨饿日久、面色凄凉的情状,写出诗人全家当时所处的困顿境遇。
D.诗人处境悲惨,内心痛苦,“欲填沟壑”写尽心中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16.(6分)诗歌题为“狂夫”,请结合诗文简析其“狂”的表现。
【答案】15.D16.①狂夫虽缺粮少食,依然纵情于自然美景之中,尽显其狂态。②诗人面临死亡的危机,但“唯疏放”,即历尽风霜,始终以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老更狂”更极写了这种“疏放”之态。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写尽心中的消极与无奈”说法有误。尾联表达的是诗人虽饱经患难,却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怨而不怒的态度。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诗开头四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描写了草堂周围秀丽的景色,作者处在“恒饥稚子色凄凉”这种困窘的生活中,却能有心去赏美景,体现了他的狂态。
“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要是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狂夫”——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极写了这种“疏放”之态。
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极富感染力的句子是“____,____” 。
(2)《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
(3)《师说》中,对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从师这种现象,韩愈最后评价是“_____,_____” 。
【答案】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壑”“潜蛟”“嫠”“磴”等,要理解字义去识记。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山育秀林,大岭迎旭日,二泉映明月,行髻靓美妆”,这是陂头村自然风光,也特别点出了这里古木成林、延续一方文脉、人与树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生态好,人也生活得更好。所以,爱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就融入了村民的血脉中。不少超过300年的古树,就在这里年复一年地生长着,枝繁叶茂,① 。
后龙山古树是陂头村繁盛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也如同一位长者,见证着陂头人修祠堂、勤劳作、享生活,并且② 与困难作斗争的英雄历史。古树见证了历史,本身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当年,村里有近7000棵果树被日寇砍伐,用于烧炭。在后龙山上,一棵被日本人破坏的老格木,树头的受损痕迹如今仍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当时的苦难。然而,就在伤痕旁,老格木顽强生长的枝条已超过十米,向天空伸展,生机盎然。
在村民看来,老格木的坚韧品质正如其别名一样:铁木,③ ,受尽打压,依然能破土重生,激励陂头村民面对困境不畏艰难、奋起向上。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20.(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①欣欣向荣 ②不屈不挠 ③铁骨铮铮 19.这是陂头村自然风光的写照,也特别点出了这里古木成林、人与树和谐共生、延续一方文脉的美好景象。 20.句子中,“仿佛在诉说着当时的苦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被破坏的老格木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它所受的苦难、见证的历史,更有利于下文凸显出老格木的坚韧品质。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前文强调这里的许多古树年复一年地生长,且枝繁叶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填“欣欣向荣”。欣欣向荣:指草木长的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后用于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的景象。
第二处,根据后文强调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可以填“不屈不挠”。不屈不挠: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意志十分坚强。
第三处,强调一个“铁”字精神,意指老格木受尽打压,依旧不畏艰难、奋起向上的品质,可以填“铁骨铮铮”。铁骨铮铮:指人有骨气,刚正坚贞。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子的语病主要有两处错误:
一是成分残缺,“这”指代前面的诗句,和宾语“自然风光”无法搭配,所以应该在“自然风光”的后面加上“写照”。
二是语序不当,“延续一方文脉”“人与树和谐共生”应互换位置,应先阐述人与树的关系,“延续一方文脉”是更更深远的影响,放最后。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仿佛在诉说着当时的苦难”中的“诉说”是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赋予了古树,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古树上依然有被砍伐的痕迹,写出了古树所受的苦难,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有利于下文凸显出老格木的坚韧品质,为下文作铺垫。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确定某个字的意义。古书的说解,比如《说文》包含了对汉字本义的说解和字形的分析。古籍的用例就是书面语言存在过的文献依据。比如“向”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 ② ?第一个证据是《说文》,《说文》是一部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来说明词的本义的奠基性著作。《说文》:“向,北出牖也。”此外,还必须寻找更加重要的证据,那就是引用诗句。《诗经》:“塞向墐户。”
由本义延伸、派生出来的意思叫作词的引申义。“习”的本义是“雏鹰学习不断地飞”,《说文·习部》:“习,数飞也。”“数飞”是屡飞的意思。它可以引申为温习的“习”, ③ ,这个引申义和本义具有某种相似性。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因此探求词的本义,( )。抓住本义是理解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
21.(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可以掌握词义系统,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精确地掌握词义
B.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掌握词义系统,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
C.可以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精确地掌握词义,掌握词义系统
D.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掌握词义系统
22.(6分)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D22.①古书的说解和古籍的用例 ②这有什么证据呢 ③因为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文段第三段阐述理解词的本义是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按事理逻辑,先精确地掌握词义,进而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最后掌握词义系统。也可以根据前文“探求词的本义”和后文“掌握词义系统”得出答案。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语境中提到“两个方面”;根据后文“古书的说解”“古籍的用例就是书面语言存在过的文献依据”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古书的说解和古籍的用例”。
第②处,此处是个问题;根据后文“第一个证据是《说文》”“此外,还必须寻找更加重要的证据”等信息,可以推知此处是问“向”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有什么证据,应填“这有什么证据呢”。
第③处,根据前文“它可以引申为温习的‘习’”和后文“这个引申义和本义具有某种相似性”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温习”与“数飞”之间有何关联,应填“因为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
四、写作(共60分)
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作为青春飞扬、风华正茂的高一新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材料的关键词在于“青春”。第一段是雨果的名言,是对如何度过青春的方法的建议,强调的是珍惜青春,不能虚度青春。第二段习近平主席给青年人的寄语中有两层含义,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指明了青春的宝贵,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次青春,逝去就不再来,所以我们才更要珍惜,让自己的青春更有意义。第二句话强调的重点是要拥有一个奋斗的青春,让自己无悔。第三句话强调的重点是青年人要勇于吃苦,勇于奉献。第四句话则指出了青春时期的吃苦耐劳对我们一生成长的长远意义。由此可知,材料的核心思想在于青春要努力奋斗,要过得有意义上。
试题要求针对“青春”写一篇发言稿。发言稿可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叙述自己刚进入高一,由开始时的不懂青春是什么,自由散漫,然后经历过某件事后(比如疫情下的高考,比如看到他人积极奋斗的青春事迹等),有点懂青春了,接着写自己如何克服困难,明白了青春要珍惜和奋斗。从而向听众表达青春要勇于奋斗,积极奉献的主题。也可采用议论的方式,用激情澎湃的语言论述青春应该如何度过的话题,如应当不惧前路艰险,勇敢奋斗;或者要积极学习宋玺、王心仪等杰出青年榜样,为祖国的荣誉而奉献等。
立意:
1.生命若有光,君当奋斗行。
2.不虚度时光是对青春基本的尊重。
3.在苦痛中历练青春的翅膀。
|